尼勒克县人民政府网

政府信息公开

  • 索引号:BE001-30/2022-0116001
  • 发文字号:
  • 公文种类:
  • 发文机关:县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22-03-16
  • 主题分类:
  • 有效性:

尼勒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2-03-16   浏览次数:   【字体:

尼勒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2021-2025年)

尼勒克县人民政府

二〇二一年

“十三五”时期,尼勒克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各项决策部署,认真按照自治州党委的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聚焦聚力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打响打实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绩。可以说,“十三五”是尼勒克县历史上脱贫攻坚力度最大、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十三五”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稳定形势持续向好“十三五”期间,全县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各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社会稳定为尼勒克县经济发展和各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全力打好反恐维稳“组合拳”。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着力解决影响全县社会稳定的基础性、根本性问题。同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社会面防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2016年尼勒克县荣获自治区级优秀平安县。二是坚持推进依法治县。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县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持续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常治”。三是促进宗教和谐和民族团结。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宗教领域日趋和睦,“四本白皮书”深度运用,“去极端化”宣传教育扎实推进。全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年”和“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成功创建36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015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016年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2019年尼勒克县委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9年荣获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称号。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县经济总量较快扩张,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态势稳中有进。全县构建起“优化第一产业、强化第二产业、扩大第三产业”的产业体系,注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实体经济的竞争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增长稳中向好,光伏电站装机总容量达97兆瓦,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紧紧围绕“稳粮、强畜、增经(草)、扩果(林)”的总体思路,推进农牧业发展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蜂产业、乳品产业、冷水鱼养殖不断壮大,万亩农业、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带动众多农牧民增收致富;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通过创新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康养产业、家庭服务产业等发展业态,培养了一批带动作用强、服务规范的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电商直播带货与全国同频,服务交易额达2.85亿元。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9亿元,是2015年38.97亿元的1.51倍,年均增长6%。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达到31:26: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亿元,年均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5亿元,年均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26亿元,年均增长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2亿元,年均增长8.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4亿元,五年累计超过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亿元,年均增长5.9%。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35亿元,五年累计73.54亿元,年均增长10.5%;外贸进出口总额819.8万美元,年均增长43%。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县交通、水利、电力、电信、供气、供暖、供排水、环卫、防灾等一大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瓶颈得到有效缓解。“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约7.351亿元,新修和改建农村公路1300余公里;省道316和315线风口至县城段道路提等改建工程相继建成通车,极大地改善了各族群众出行条件,那墩高速建成通车,结束了尼勒克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实施了63项重点水利工程,新建防渗渠150公里,新建维修了120座水工建筑物,新增节水灌溉5万亩。电源电网建设步伐加快,伊犁—库车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运,尼勒克作为中间枢纽贯通南北疆电网,促进了当地水电项目的发展。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面完成,五年总投资1.759亿元,项目覆盖10个乡镇场、67个自然村、8个社区,村村通动力电项目的投运,满足了县域脱贫攻坚用电需求。全疆首座110千伏科蒙乡智能化变电站建成投运,结束了尼勒克县110千伏电网单电源的历史。4G、5G升级业务基本覆盖,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全县共铺设各类管网设施202.3公里。其中:供热管道39公里、供水管道68公里、排水管道52公里、中水回水利用24.5公里,燃气管网18.8公里,完成9648户天然气入户工程。

——民生改善社会进步。全县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九大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发展成果真正体现为民、惠民、安民,较好地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十三五”期间,全县民生领域投入资金86.23亿元,占县财政支出近80%,14类民生工程全面实现。累计新建安居富民房9992户、定居兴牧1100户。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扎实推进,全县共完成棚户区改造3177户。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累计投入4.7亿元用于新建(改扩建)45所幼儿园和新建武进实验学校及中小学校各类校舍,建设面积达14.6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581.31万元为各学校、幼儿园配齐教学仪器设备;投入1973万余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学前教育实现县乡村全覆盖,完成“应建尽建、应入尽入”;义务教育巩固率小学达到98%,初中达到98.2%,高中达到95%;双语教育全面普及;从各种渠道招录教师1000余名充实师资力量,全县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州县乡远程会诊互联互通,县中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累计投资1.4亿元,完成12所乡镇卫生院、61所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实现全覆盖,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9%以上,“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制度全面实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县委、县人民政府坚持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有效防控,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力求做到“零感染”,夺取了全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全面胜利。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实现全覆盖,兜底性保障政策“两线合一”,“双集中”供养全面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实现全县城乡居民全覆盖。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城乡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认真落实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档案馆晋升国家二级标准测评工作。抓好共青团工作,引导鼓励青年健康成长。加强工会建设,确保工会组建工作常抓不懈、持续发展。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对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促进作用。残疾人保障事业取得新进步,提高残疾人生存、生活和工作质量。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建立和完善全县应急平台指挥系统,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响应与管理运行机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加强市场监督管理,保障产业产品的质量、计量状况,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不断健全。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县委、县人民政府采取超常规举措,制定了“两年脱贫、两年巩固、一年提升”打赢脱贫攻坚战时间表,实施脱贫攻坚“一把手”工程,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层层签订责任书,乡乡立下“军令状”,用好“五大抓手”,聚力“西部三乡”主战场,瞄准贫困人口,坚持“六个精准”扶贫方略,规划和完善“七个一批”脱贫路径,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九大机制”,做到聚焦总目标、思想认识、政策保障、资金投入、产业带动、项目安排、民生服务、社会帮扶、援疆支持、责任落实等“十个到位”,全面落实脱贫攻坚“十四个专项行动”,持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统筹整合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等各类资金,加大产业、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安全饮用水、庭院经济等脱贫攻坚投入力度,累计投入扶贫资金总量达15.85亿元,实施各类脱贫攻坚项目660个,确保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均收入超过9000元,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全县如期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且与全国全疆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十三五”期间,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自治州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意见,结合尼勒克县实际,推进和实施了农村综合、财税金融、企业制度、社会事业、人才制度、行政体制等一系列改革,激发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各项事业发展的潜力动力明显增强。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高。持续推进“放管服”工作,提高了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经济体制改革有力推进,全县大力发展公有制、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私有制经济,积极引进企业、集团,着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和产业龙头企业。农村体制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积极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新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了社会服务管理能力,着眼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推进全县社会事业的改革创新。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工程。经过不懈努力,全县形成了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拓展生态旅游、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补偿的新领域、新业态。城乡集中式饮用水100%达标,地表水喀什河断面水质持续保持二类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控制,城区空气质量持续保持优良。生态示范乡村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新一轮退耕退牧还林还草4.716万亩。创建自治区级生态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13个。2018年尼勒克县荣获自治区城市市容环卫型行业先进集体;2020年尼勒克县创建自治区级卫生县城通过复验,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如期实现;在自治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表现突出受到表彰;尼勒克县生态环境局荣获2019-2020年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旅游产业稳步发展。“十三五”期间,尼勒克县旅游产业紧紧围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国家5A级景区创建和自治区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区,依托“蜜蜂之都、岫玉之城、柯绣之乡、百里画廊”四张名片,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伊犁国际旅游谷体验区”、康养旅游休闲度假区、自驾旅游首选地、温泉疗养目的地,构建“甜蜜尼勒克·宜居康养城”特色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逐步形成旅游业态齐全、旅游发展布局优化、旅游经济稳步增效、旅游产业规模壮大、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互相促进的旅游业发展良性循环局面。5年旅游接待总量达997万人次,年均增长61.6%,实现旅游收入达83.08亿元,年均增长45.5%,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到“十三五”末全县已经创建国家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3家。农家乐、牧家乐快速发展,全县农家乐、牧家乐已有58家,尼勒克县唐布拉风景区、湿地古杨景区、吉林台亲水游乐区三大AAAA级景区荣获自治区文明景区称号。

——援疆协作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全县对口援疆工作持续发力,援疆项目真正成为惠及民生、促进团结、凝聚人心的民心工程。中央、自治区、伊犁州对口帮扶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兵地共建促进资源共享、人才交流、产业合作、抱团发展均取得新成绩。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紧紧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把中央精神、尼勒克实际、武进优势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协调对接,主要组织实施了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棚户区改造、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等各类民生工程项目150个,落实援助资金38亿元,武进区“组团式”援疆教育、医疗等210名专业人才进尼开展工作,帮带提升受援地人才4500人,帮助尼勒克县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武进区精心组织“万人帮万户·共同奔小康”、“双百双千”、援疆爱心小分队“微心愿”、“千人原疆行”、“教育名师团”、“春风行动·送岗援疆”、“携手假日·爱心暖阳”主题夏令营以及“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子、交朋友等丰富多样的交流交往交融活动,促进了双方各族干部群众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不断增强相互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武进区实施交往交流交融类援疆项目260个,援助和赠送物资资金达3600万元。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十三五”期间,县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领导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人大、政府、政协的工作富有成效。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执纪监督、正风肃纪深入推进,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压紧压实,纪律监督、检查监督、派驻监督、巡查监督不断深化,“三不”机制一体推进,政治生态得到净化。全县积极配合国家以及自治区各类巡视、审计和督查,举一反三抓整改,认真落实“回头看”,变压力为动力,使得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党管武装和双拥共建取得新成绩。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全县党员干部认真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积极参加“三严三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层党组织在稳定与发展中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巩固。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党建+稳定+发展+N”党建工作新路径,为推进全县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专栏1尼勒克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指标

2015年

执行情况

2020年

年均增长(%)

经济发展

生产总值(亿元)

38.97

59

6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

2.73

3.42

8.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4.2

17.4

-3.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8

12

7

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179

650

29

民生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

12.18

4.45

-

城镇登记失业率(%)

3.4以内

3.5以内

-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1.7

2.4

[0.7]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100

99

-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4

2.6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99

99

-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万套)

0.045

0.1544

[0.109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0852

30666

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728

15385

7.5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0.3556

0.4115

[0.0559]

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万人次)

4.87

5.2321

[0.3621]

创新驱动

新兴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

-

-

-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26

33.5

[7.5]

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

-

-

-

每百研究与试验人力发明专利

-

-

-

申请量(件百人)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7.8

98

[1.2]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84.8

99

[11.2]

资源环保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4.48

4.52

[0.04]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43

0.46

[0.03]

森林覆盖率(%)

11.9

13.3

[1.7]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0.0086

0.0096

[0.0001]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5

43.5

-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

主要污染牧排放降低(%)

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

注:1.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

度环境、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2.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

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利用行政力量,确保规划指标的实现。

第二章发展环境

——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仍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之中,国际秩序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治理体系以及全球产业链重构,各国竞争优势重塑,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大国战略博弈日益加剧,加之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200多个国家蔓延,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活动严重萎缩、产业基础动摇、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急剧上升,大规模失业和企业破产令人担忧,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全球经济增速或将放缓,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从国内来看。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也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站在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国民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应该说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新冠病毒疫情使一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一定冲击,而对于迅速战胜疫情的中国,全面进入了经济复苏阶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机遇,大国崛起之路走得更加坚实。

——从疆内来看。新疆在“一带一路”中的区位优势明显,具有东进西出、全方位开放的地缘优势,形成中国向西开放的一个重要扇面。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做好新时代新疆工作再一次奠定了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做好新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各类富民兴疆政策叠加增效。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把新疆作为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三基地一通道”,给予了一系列特殊政策,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三是对口援疆形成独特优势。全国19个省市、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对口支援新疆,形成了新时代全国一盘棋,各方力量对口援疆的工作格局。四是资源转化潜力巨大。新疆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其矿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富集,具有较强的潜在竞争力。五是稳定红利充分释放。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六是人心凝聚提振预期。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伊犁州来看。伊犁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西端,处于向西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在新疆乃至国内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十分明显,是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的最佳板块。今后一个时期,在伊犁打造若干产业经济示范区,有助于实现国家向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战略,更有利于辐射州直县市经济快速发展。伊犁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中能源、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更是新疆旅游资源的富集地,旅游业将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随着州直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自治州将积极用足用好国家增加财政赤字规模、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和自治区的扶持措施,扩大有效投资,深挖三次产业发展潜力,进一步促进外贸稳定发展,抓紧抓实“六稳”“六保”工作,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动州直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第三章发展优势

尼勒克县资源优势明显。其生态气候独特,水能资源充沛,光热资源充足,风力资源集聚,矿产资源丰厚,旅游资源富集,也是国家天然林木保护基地、新疆煤炭储备基地、全国冷水鱼智慧化生态养殖基地、全国富硒小麦生产基地、新疆电力及其新能源产业基地、新疆褐牛种畜繁育基地、新疆肉类加工及其乳制品产业基地、新疆黑蜂标准化养殖基地、自治区康养旅游先行先试区,其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区位优势蓄势待发,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发展优势更加突出。东联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亚欧能源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奎-独-乌)、连接天山北坡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G217线)、西联“两霍两伊”(G578线)、南邻伊犁河谷东部中心城市新源县通达巴州(G218线)、北面直通北疆交通要冲精河县(G577线),具备承载国际国内现代物流集散中心的功能,“四条通道”的全面建成,为尼勒克县打造“四条绿色经济走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铁路大动脉的形成也将尼勒克县推向快速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轨道,“精-伊-霍铁路”尼勒克火车站是进入伊犁的首座客货两用站,伊宁-阿克苏铁路、伊宁-巴伦台铁路、奎屯-库车铁路将全面动工,尼勒克县将拥有两个火车站,并且成为伊犁铁路连接南疆、东接天山北坡城市群,西联中西亚“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也将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驿站。加之,县域东西两翼已经建有功能齐全、初具规模的伊宁和那拉提两个机场,本县境内的唐布拉通用机场也在项目申报之中,周边机场网络的形成将与县境内铁路、高速公路等多种交通要素无缝衔接,有利于客流更便捷出行、物流更顺畅流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因此,尼勒克县具有较强的潜在竞争力。

第四章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从战略上支持新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以形成向西开放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文化科教、医疗服务中心,无疑给尼勒克县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央深化对口援疆战略,落实“十四五”对口援疆规划,将进一步助力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缓解2020年初疫情带来的影响,国家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加大重点项目投入,拉动经济增长。国家对于脱贫县将给予五年过渡期持续的政策扶持,“摘帽”不摘政策,巩固脱贫成果,形成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的特殊政策机遇。近年来,新疆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稳定红利不断释放,为全县高质量发展营造了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县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高涨,为推进“十四五”规划的落实提供了根本力量。

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挑战主要是:稳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智慧化、精细化社会管理的硬件投入亟待加强;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尚需补齐短板;主导产业发展基础不牢固,产业的带动能力还需提升;“西三乡”可耕农田和可利用草场资源禀赋不足,且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抗灾能力不强,有效控制返贫,仍需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需进一步改善和加大项目投入;产业带动力不强,“造血”功能弱化,县级财力不足;高精尖人才匮乏,教育、卫生、科技以及企业管理人才相对紧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等这些都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期间,需要应对和解决的难题。

第二篇把握总体要求,明确发展目标

第一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完整准确领会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自治州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根本目的,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统筹发展与安全。按照“生态立县、文旅名县、工业富县、畜牧强县、富民兴县”的战略定位,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持续改善和保障民生,持续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促进尼勒克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社会稳、生活更加幸福,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尼勒克。

第二章基本原则

——坚持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巩固稳定环境。弘扬法治精神,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把握发展和稳定两个关键点,继续打好维护社会稳定“组合拳”,以凝聚人心为根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注重民生改善。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稳定和扩大就业,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发展的成果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各族群众上、落实到增进民族团结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各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追求发展质量。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对外开放载体,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增强县域的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构建和形成具有新疆特色、尼勒克特点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全面领导,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着力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实现尼勒克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第三章目标任务

第一节远景目标

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自治州对2035年远景目标的战略安排,从尼勒克县实际出发,提出与全国全疆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大幅跃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成效明显;文化润疆取得重大成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伊斯兰教中国化水平明显提升,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平安尼勒克、法治尼勒克、文明尼勒克、富裕尼勒克、甜蜜尼勒克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第二节总体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厚植后发优势,充分释放发展潜力,全面提升质量效益。到二〇二五年,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实现“一新、三稳、五创建”。一新:繁荣富裕文明的尼勒克整体实现新跨越;三稳: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经济实力更加稳健、乡村振兴稳步提升;五创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区、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第三节主要目标

根据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总体目标,统筹考虑尼勒克县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对标党中央以及自治区、自治州党委要求,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今后五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循序渐进,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一二三产业发展趋向协调,新的经济动能增长更加明显。微观主体活力不断增强,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竞争力加快提升,民营和实体经济优势得到发挥和巩固,绿色发展下的县域主要经济指标不断攀升,高质量发展综合效益日益显现,经济增长更加稳健,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20年的31∶26∶43调整到26∶30∶44,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1.2亿元,年均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36亿元,年均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52.8亿元,年均增长15%;招商引资到位额达到40.2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9.85亿元,年均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亿元,年均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亿元,年均增长7%;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600万美元,力争完成20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使用5G网络人口达到100%。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两霍两伊一体化”发展战略,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民族团结实现新进步。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更加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更加坚实,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更加紧密,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氛围更加浓厚。

——社会文明达到新高度文化润疆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文化主体地位切实巩固,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文明尼勒克县影响力更加深厚。

——生态文明取得新成果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能耗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基本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康养旅游业日益兴旺,“甜蜜尼勒克、宜居康养城”品牌更加响亮。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8%、9%以上,收入差距大幅缩小,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社会稳定开创新局面。社会稳定成果持续巩固,反恐维稳实现法治化常态化,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扎实推进,“三股势力”滋生蔓延土壤得到有效治理,宗教更加和睦和谐,筑牢了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铜墙铁壁,社会大局实现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尼勒克县呈现出一片和谐而又繁荣的新景象。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依法治县推进有力,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总体效能持续增强,平安尼勒克建设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高,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有效管用的社会治理形成“尼勒克样板”。

专栏2尼勒克县“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20年

预计

2025年

年均增长(%)累计

属性

1.生产总值(亿元)

59

120

10.3

预期性

2.全员劳动生产率

-

-

-

预期性

3.工业增加值(亿元)

9.1

15

10

预期性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7.4

87

39

预期性

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3.43

9.85

23

预期性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2

17

7

预期性

7.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650

1600

20

预期性

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8

≥48

-

预期性

9.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

-

0.4

-

预期性

1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

-

预期性

11.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例%

-

6

-

预期性

1

12.使用5G网络人口占比

-

100

-

预期性

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0666

45058

8

预期性

1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5385

23672

9

预期性

15.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3.5

-

预期性

16.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0.4115

0.45

[0.0385]

预期性

17.农村富余劳动动力转移人数(万人次)

5.2321

5.0

-

约束性

18.人均预期寿命(岁)

-

76

-

预期性

19.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18

-

约束性

2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

12

[2]

约束性

21.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99

100

-

约束性

22.每千人拥有护理型养老病床数(张)

-

60

-

约束性

绿

23.单位GDP建设用地降幅(%)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24.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2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2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27.主要污染物排放(化学需氧量)降低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28.主要污染物排放(氨氮)降低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29.主要污染物排放(二氧化硫)降低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30.主要污染牧排放(氮氧化物)降低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3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例(%)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32.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33.森林覆盖率(%)

13.3

13.3

-

约束性

34.废弃产品规范回收与循环利用率(%)

-

-

-

预期性

35.城市生活垃圾无无害化处理率(%)

-

90

-

约束性

3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3.5

50

15

预期性

安全

保障

37.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4.52

4.52

-

约束性

38.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3

25

1.7

约束性

注:1.预期性指标是政府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

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2.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的指标,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利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第三篇谋划战略定位,优化功能布局

按照“生态立县、文旅名县、工业富县、畜牧强县、富民兴县”的战略定位以及县域总体布局,实施示范引领、产业积聚、文旅融合、创新驱动、城乡统筹、绿色崛起“六大方略”促进尼勒克县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社会稳、生活更加幸福。

第一章战略定位

——生态立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固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环保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遵循;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坚持项目发展与生态和谐相互协调;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使生态优势真正成为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商的尼勒克,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把尼勒克县建设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生活更富裕,实现生态立县,绿色崛起。

——文旅县。坚持“文旅名县”,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创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新模式,构建“一线三区多节点”全域旅游格局,打造蜜蜂之都、岫玉之城、柯绣之乡、百里画廊“四张名片”,推进以“百里长卷·天然画廊”“温泉汤乡·特色康养”“湿地公园·天然氧吧”“天山之魂·红色传承”系列文化旅游创意和旅游品牌形象为重点有吸引力、震撼力的文化旅游地标产品,在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品牌的基础上,继续打造“中国气候康养地”“中国避暑旅游城市”等国家气候标志品牌,创建国家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区,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为尼勒克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文旅”力量。

——工业富县。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发挥尼勒克县的资源禀赋,利用新疆“三基地一通道”(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以及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建设契机,用好比较优势和产业政策,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发展新能源、农副产品、美妆日化等产业,狠抓产业规划、基地建立、龙头培育、市场建设等关键环节,打造“三黑一黄”“三电一化”“一白一绿”以及“十大产业链”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引领全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畜牧强县。以实施生态改造、畜牧良种、草畜联动、特色引领、龙头带动、加工转化、规范提升、品牌打造、科技支撑、平台保障“十大措施”为抓手,以“四肉四奶”为主要内容,以“六大振兴行动”、“万千百工程”为切入点,以推进标准化和适度规模化养殖为发展定位,以建设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和提高畜产品产量、质量、效益为重点,积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推广“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等现代畜牧业新“六化”标准养殖,全面提升畜牧业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依托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尼勒克由畜牧大县向畜牧强县跨越。

——富民兴县。贯彻“富民兴疆”方略,把本级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着力破解民生领域难点热点问题,补齐城乡发展短板,深入实施扩大就业工程、增收致富工程、教育提升工程、全民健康工程、社保扩面工程、安居保障工程、“煤改电”工程、公共安全保障工程、稳定惠民工程、乡村振兴工程等“十项惠民工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更优营商环境,增强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持续释放稳定红利,让各族群众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二章县域布局

构筑“一轴三区”空间结构。“一轴”,即依托G578线(墩麻扎—尼勒克)、S315线(尼勒克—乔尔玛)形成的贯穿县域东西发展轴。“三区”,东部地区为生态旅游农牧融合发展片区,区域范围包括种蜂场、乌拉斯台镇;中部地区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片区,区域范围包括尼勒克镇、乌赞镇、克令乡、科蒙乡、喀拉托别乡、胡吉尔台乡、马场以及中部南端的木斯镇;西部地区为农业商贸特色经济融合发展片区,区域范围包括苏布台乡、喀拉苏乡、加哈乌拉斯台乡。

打造“一主三极”功能布局。“一主”,即围绕尼勒克县中心城区(尼勒克镇、乌赞镇)打造“一小时”经济圈。“三极”,即围绕种蜂场,打造“一小时”旅游圈;围绕苏布台乡打造“一小时”物流圈;围绕木斯镇打造“一小时”商贸圈(交通圈)。形成具有尼勒克县地域特征的功能布局,提升区间辐射效应。

形成“全域融合”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尼勒克县将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东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亚欧能源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天山北坡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奎-独-乌、G217线),西靠“两霍两伊”(G578线),南结伊犁河谷副中心城市新源县通达巴州(G218线),北通疆内交通要冲精河县(G577线)。随着“精-伊-霍铁路”进入伊犁的首座客货两用站尼勒克火车站的不断完善,奎屯-库车铁路(尼勒克段)、伊宁至阿克苏铁路(尼勒克段)、伊宁-巴伦台铁路(尼勒克段)的开工建设,尼勒克县将拥有两个火车站,三条铁路线穿过县境,四条国道延伸四方,为尼勒克县打造“两个经济集聚点”、“三条经济大动脉”、“四条绿色经济走廊”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且具备现代国际国内物流集散中心的功能,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点面支撑、多点发力全域融合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第三章发展方略

第一节坚持示范引领发展方略

全县重点推进以“五大创建”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引领工程。一是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为抓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崛起。生态产业经济。把绿色生态理念和措施落实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二是创建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巩固自治区康养旅游先行先试区创建成果,力争创建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区,按照“一线三区多节点”全域旅游总体布局,持续发展集生态农业、医疗保健、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养老服务等融为一体的康养产业,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依靠“文旅名县”,叫响康养文旅产业“国字号”,开启唐布拉之旅、“温泉汤乡”、中国最美公路(独库公路)·网红自驾游、甜蜜尼勒克·美颜之行、乔尔玛·天山之魂(红色教育)新热搜,统筹推进美丽草原、美丽田园、美丽河道、美丽森林、美丽湿地建设,建设休闲生态“养生源”,打造度假旅游“伊甸园”。三是以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为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精准脱贫为基础布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用乡村振兴的政策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促进和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全面振兴。四是以创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为抓手,通过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整县推进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发展生态畜牧业、清洁畜牧业、循环畜牧业,持续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保持主要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促进畜牧业区域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粮饲统筹、农牧结合、养防并重、种养一体的绿色畜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种养业效益实现“双提升”。五是以创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为抓手,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分类健全安全稳定重大风险预案,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不断提升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进民法典等法律宣传实施和监督,增强全社会法制意识和法治信仰,更高水平建设平安尼勒克。

第二节坚持产业积聚发展方略

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建设、“两霍两伊一体化”“两极、一区、多集群”产业集聚发展布局和绿色生态功能区的区位优势,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坚持一产做强上规模、二产做优上水平、三产做大上层次,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突出集群成链,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切实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旅游经济上,把实体经济做实、旅游经济做活。重点抓好有色金属、煤焦化、电力、美妆日用化工、刺绣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牛羊马禽肉类产品和乳制品以及馕产业)、冷水鱼、蜂产品、中药材、旅游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五大园区”(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布布拉克工业园区、武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恰哈那木民生园区)、伊犁东五县物流集散园区、尼勒克县交通物流园区);打造“十大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冷水鱼智慧化生态养殖基地、全国富硒小麦生产基地、新疆电力及其新能源产业基地、新疆褐牛种畜繁育基地、新疆肉类加工及其乳制品产业基地、新疆黑蜂标准化养殖基地、新疆“天山伊犁药谷”中药材产业基地、新疆种鸽养殖基地、新疆鲜切花生产基地)加快形成符合尼勒克县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节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方略

以打造“文旅名县”为目标,坚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围绕“新疆是个好地方”“伊犁·国际旅游谷”区域旅游大品牌创建,精心打造“甜蜜尼勒克·宜居康养城”核心品牌,以全域发展理念把尼勒克县打造成为集“旅游观光+康养理疗+运动休闲+人文体验+产品开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康养型、开放型大景区,建设成为国际国内精品旅游、高端旅游、特色旅游目的地。加大蜜蜂之都、岫玉之城、柯绣之乡、百里画廊“四张名片”宣传力度,重点推进“百里长卷·天然画廊”“温泉汤乡·特色康养”“湿地公园·天然氧吧”“天山之魂·红色传承”四大文旅融合发展品牌形象建设,力求成为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标杆旅游景区。深入挖掘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文化等资源内涵,推出一批文化与旅游融合产品,培育和壮大康养度假、草原风光、森林氧吧、古杨湿地、天山花海、冰雪世界、水上娱乐、特色小镇、营地驿站、温泉汤乡、休闲农庄、乡村民俗、农业观光、历史文物、人文景观、馕产业园、黑蜂文化等一大批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打造自然生态游、历史文化游、休闲度假游、民俗文化游、自驾骑行游等旅游精品,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名乡(镇)和乡村旅游名村,推动尼勒克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

第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方略

进一步强化创新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瞄准新能源、冷水鱼养殖、黑蜂繁育、新疆褐牛良种繁育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契合尼勒克县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产学研示范基地,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实施尼勒克县重点人才计划,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培养造就一支与尼勒克产业特点、人文特色一致,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人才队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科技资源,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方式,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新路。

第五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县城的综合服务能力。积极融入国家促进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战略,积极推动都市圈同城化建设,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质量和水平,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样板示范区。同时,处理好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的体系关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甜蜜、多彩、宜居的尼勒克增添发展后劲,促进尼勒克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六坚持绿色崛起发展方略

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坚持把振兴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开发绿色产品、实现绿色崛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打绿色牌、走生态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着力持续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全方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行动体系,让绿色低碳、环保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习惯,共建生态文明,同绘美丽尼勒克,推进“两山”理论在尼勒克县化为生动实践、结出丰硕成果,让各族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第四篇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特色经济

坚持一产做强上规模。按照“稳粮、强畜、增果、扩蜂、抓渔、促特色”的发展思路,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农产品加工园,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聚效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稳步发展种植业,快速发展畜牧业,持续发展林果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巩固和打造小麦、中草药、油料、树上干杏、食用菌、黑蜂产业、乳制品、马产业、冷水鱼等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区,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着力打造农业“万千百”工程。即“四个万”(二十万亩绿色小麦、二十五万亩饲草料、十万亩特色作物种植、五万亩特色林果);“四个千”(千吨鱼、千吨绿色中强筋旱田富硒面粉、千吨食用油、千吨蜜);“四个百”(规范百家农牧家乐、规范百家家庭农牧场、评选百名科技示范户、培训百名经纪人)的基地建设任务,促使尼勒克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超过31.2亿元、年均增速8%。

第一章稳步发展种植业

以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落实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优质粮油提质工程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实施优质粮油提质工程,以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富硒小麦生产基地为目标,把“西三乡”和喀拉托别乡、科蒙乡等乡镇作为小麦主产区,稳定粮食生产,进一步巩固尼勒克县作为小麦主产区地位,精心打造伊犁河谷粮食产业集群重要生产基地,提升“生态尼勒克·绿色农产品”影响力;以打造“天山伊犁药谷”为契机,建设“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主要发展红花、芍药、艾蒿等,重点加强西三乡及种蜂场、乌拉斯台镇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民族药(维吾尔医药、哈萨克医药、蒙古医药)优势品种选育,积极引进一枝蒿、板蓝根、阿魏、贝母、柴胡、黄芪等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制定最优惠的政策,引进制药企业入驻建厂,引导企业在尼勒克县建立直供生产基地,就地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提升种植效益。以打造新疆鲜切花基地为目标,加快以马场为鲜切花主产区的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着力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十四五”末,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5万吨以上。绿色小麦面积(含富硒小麦)稳定在15万亩,油料作物面积稳定在3万亩,露地蔬菜达到1万亩,鲜切花温室大棚生产超过1013万株,建设15万亩高产玉米生产基地,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5万亩。

专栏3尼勒克县种植业产业功能区规划布局表

功能区名称

产业功能定位

区域范围

东部河谷阶地春小麦、甜菜、马铃薯经济作物和药用植物区

适当压缩春小麦面积,扩大中药材种植、油菜、胡麻种植以及马铃薯的种植;试种部分新品种

乌拉斯台镇、种蜂场

中南部河谷平原粮油作物区

作为尼勒克县主要粮、经作物产地,重点发展玉米、甜菜、马铃薯、蔬菜等作物,实行种、养结合;试种部分新品种

乌赞镇、尼勒克镇、克令乡、科蒙乡、胡吉尔台乡、喀拉托别乡、木斯镇

西部丘陵经济作物区

围绕发展旱作农业,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发展绿色中强筋旱田富硒小麦种植,扩大红花种植面积;试种部分新品种

苏布台乡、喀拉苏乡、加哈乌拉斯台乡

第二章快速发展畜牧业

立足畜牧业发展资源优势,以现代畜牧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以农区畜牧业振兴发展为突破口,以种养结合、适度规模、集约高效为主要模式,以生态循环、健康绿色养殖为手段,持续做大肉牛肉羊产业,加快推进奶业振兴,做优做强家禽产业,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业。重点实施以“四肉四奶”(牛肉、羊肉、马肉、鱼肉,牛奶、马奶、驴奶、骆驼奶)为内容的畜牧业“六大振兴行动”,大力实施畜牧业“万千百”工程,即:超过“两个十万匹(羽)”(十至十五万匹马、十万羽肉鸽),“三个一万头”(万头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万头标准化肉羊养殖基地、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三个千”(千头种畜繁育场、千峰驼、千头驴养殖基地),“三个百”(百名畜牧乡土人才、百名村级防疫员、百名畜牧育种员)。大力引进培育畜牧龙头企业,全面发展畜牧业链条经济,积极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坚持农牧结合、草畜配套,走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标准化规模生产、品牌化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提升畜牧业生产质量效益水平,积极构建饲料、种源、扩繁、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重点在乌拉斯台镇、尼勒克镇、科蒙乡、喀拉托别乡、克令乡规模化发展新疆褐牛;在克令乡、木斯镇、乌拉斯台镇、喀拉托别乡加快形成马产业链;在乌拉斯台镇、科蒙乡、克令乡、喀拉苏乡、木斯镇、加哈乌拉斯台乡积极发展肉羊养殖;在科蒙乡、乌赞镇、加哈乌拉斯台乡等乡镇适量发展规模养猪业,基本建成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装备智能化、环境清洁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全力打造新疆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尼勒克由畜牧大县向畜牧强县转变,并按照“四良一规范”要求,成功创建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实现草原绿、畜种良、旅游兴、产业强、牧民富的目标。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牲畜存栏总数超过192.5万头(只),其中:牛(以新疆褐牛为主要品种)超过48.4万头、肉马养殖超过14.4万匹、肉羊养殖超过127.5万只、生猪养殖超过2万头,土鸡超过100万只、鸽子超过10万羽、新疆黑蜂超过10万箱,肉类产量达到9万吨以上,奶产量达到12万吨,禽蛋产量超过0.7万吨,一产超5亿元企业达到2家,大型规模化养殖场达到4家,家庭农牧场达到150家,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5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常年保持70%以上,牧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8%以上。

第三章持续发展林果业

加快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尼勒克县逆温带气候条件,围绕基地供给、科技支撑、加工转化、市场开拓“四大能力”建设,深入实施特色林果业提质增效工程,实现规模经营,推动全县林果业由数量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围绕“三棵树”(树上干杏、西梅、苹果树),以苏布台乡、加哈乌拉斯台乡、胡吉尔台乡为重点,大力推广树上干杏规模化种植。依托木斯镇特色林果小镇优势,加快培育一批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林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拓展林果产品销售平台,畅通特色林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以树上干杏为主要品种的果品品牌知名度,培植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高、能够促进尼勒克县林果业发展的商贸流通企业,特别是鼓励商贸龙头企业与基地结合,带动基地和农户,提高带动力和竞争力,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共赢。大力培育和合理利用林草资源,充分发挥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多种功能,以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丰富林草产品的需求为目标,努力实现林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到“十四五”末,力争全县林果业造林总面积达到5万亩,果品产量超过3.5万吨以上。同时全县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封育任务10000亩,退化林修复6000亩,低质低效林改造3000亩,完成62个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实现全县89个村(队)社区绿化达标率达22%,农田林网迹地更新600亩;森林覆盖率巩固提高到13.3%;人工饲草料地面积增加到20万亩。

第四章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围绕“生态立县、文旅名县、工业富县、畜牧强县、富民兴县”的战略定位,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坚持探索和开拓“产品+产业+文化+市场”特色产品精加工、市场开发新模式,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在一些特色产品已经形成影响力的条件下,力求帮助企业提升特色产品文化品质,打造特色产品文化形象。加大蜂业、渔业、马产业等优势产业输出,打造牛肉、马肉、鸽肉、鸡肉等特色产业,壮大牛奶、马奶、驴奶、驼奶等绿色产业。支持胡吉尔台乡巩固提升吉仁台食用菌生产基地,阿克塔斯一园三区就业创业孵化园,打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的农业板块。鼓励支持将特色农副加工产品开发设计成为旅游商品,推动名优特及精深加工产品进机场、进景区、进列车,进宾馆、上网店。支持利用闲置农房发展特色民宿和家庭旅馆、庭院式休闲农庄、小型采摘园等特色休闲项目。到2025年将尼勒克镇、乌赞镇、克令乡、科蒙乡、喀拉托别乡、胡吉尔台乡、木斯镇、马场建设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乡镇(场),将种蜂场(蜜蜂小镇)建成州级产业强镇,将乌拉斯台镇、苏布台乡、喀拉苏乡、加哈乌拉斯台乡建成县级产业强镇。

第一节突出发展新疆黑蜂产业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全国唯一的新疆黑蜂遗传资源保护区建设,以打造新疆黑蜂标准化养殖基地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核心、以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加经济效益为目标,以特色化、品牌化为突破口,以产业化为实现途径,加强对新疆黑蜂产业的扶持。着力改善蜂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立足于蜂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坚持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发展方向,重点将新疆黑蜂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域尼勒克县种蜂场(蜜蜂小镇)周边的阿尔斯郎沟、寨尔布拉克沟、小蜂场沟、狗熊沟、布隆沟作为新疆黑蜂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作为发展黑蜂产业的主要乡(镇)喀拉托别乡、克令乡、乌拉斯台镇、科蒙乡、木斯镇、胡吉尔台乡、尼勒克镇、尼勒克马场要引导蜂农积极配合种蜂场(蜜蜂小镇)进行新疆黑蜂种群提纯复壮和新疆黑蜂标准化养殖,推进蜜源基地建设,尤其要加快成熟蜜标准基地建设,做好蜜源基地蜂点布局规划,大力发展“农转蜂”“牧转蜂”“贫转蜂”,逐步扩大养蜂队伍,提升黑蜂产品数量,稳定黑蜂产品质量。

加大对规模以上蜂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激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出高附加价值的黑蜂产品,促进黑蜂产品质量和价值升级。设立黑蜂养殖加工协会(联盟),培育和发展蜂产品加工型、经营型“龙头”企业,构建“协会(联盟)+企业+合作社+基地+蜂农”五级管理体系。以组织化为基础,标准化为保障,信息化为桥梁,科技化为手段,产业化为导向,重点培育和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形成市场带加工,加工连基地,基地促蜂农的完整、高效产业经营体系,促进蜂产品加工转型升级。

严格规范“唐布拉新疆黑蜂蜂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志的使用和管理,挖掘利用尼勒克新疆黑蜂产品产地资源、蜜蜂文化资源的潜在市场价值,扩大现有品牌的知名度,发挥“新疆黑蜂”蜂蜜荣获第48届全球成熟蜜金奖的品牌优势,注重在市场融透“甜蜜的唐布拉·尼勒克的味道”黑蜂产品的传统养生文化,积极拓展黑蜂产品的开发深度和范围,创建自治区农产品名优特色品牌。到2025年对全县新疆黑蜂产品实行统一标准生产,运用新型的营销和销售平台,打造统一的尼勒克县“唐布拉新疆黑蜂蜂蜜”知名品牌,以贏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释放出更大的品牌效能。重点规划在种蜂场(蜜蜂小镇)和乌拉斯台镇组建提质增效养蜂专业合作社2个,培育养殖规模在300群以上的养蜂大户20户。到2025年蜂群数量达到10万箱,蜂产品产量超过4000吨。其中绿色系列蜂产品达到2000吨,蜂业产值突破6亿元。

第二节重视发展冷水鱼养殖业

以三文鱼养殖为龙头,充分利用喀拉苏水域、吉林台水库等现有的水域水库资源,大力发展冷水鱼水库网箱养殖及集装箱养殖,积极与国际接轨,打造现代渔业“智慧工厂”。重点在喀拉苏乡加快建设以冷水鱼养殖基地为主业的尼勒克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施鱼水情锦绣家园、鱼文化博物馆、鱼跃龙门大学堂、牧渔培训中心、冷水鱼产品展销中心等“旅游+渔业”融合发展,发展集垂钓、美食、手工业、民宿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娱乐一条街建设。到2025年,三文鱼养殖产量达到5000吨,实现产值4.5亿元。“十四五”期间,新建吉林台电站水库生态智慧冷水鱼养殖与加工项目项目,规划绿色环保网箱面积189亩,达产后年产虹鳟鱼3000吨,力争为当地新增就业岗位150个以上,带动2000余户农牧民增收。

第三节发展特色家禽养殖

加快发展家禽养殖业,采取规模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现代养殖方式,把经过无公害认证的特色家禽产品投放到市场,积极打造品种优良化、饲料全价化、设备标准化、管理科学化、防疫系列化、产品加工营销化特色家禽养殖基地,有针对性的发展特色家禽养殖业。重点打造苏布台乡10万羽养鸽产业集群、加哈乌拉斯台乡20万只土鸡产业集群,支持推广“加哈美”自主品牌,建设伊犁河谷“土鸡之乡”。在乌赞镇、尼勒克镇、科蒙乡、木斯镇等乡镇实现各类家禽存栏超过80万只,力争“十四五”末全县家禽存栏超过100万只,其中,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50%以上,更好带动农民增收。

第四节创建特色产业品牌

围绕品牌基础、品牌培育、品牌保护三个方面,注重在市场融汇“比娜木·大自然的馈赠”有机食品文化,打造“伊犁泥馕·比娜木”馕产业品牌;注重在市场融深“唐布拉大草原·马实龙精”古典养生文化,打造“尼勒克熏马肠”概念品牌;注重在市场融和“尼勒克冷水鱼”时尚养生文化,打造“天山跃出三文鱼”企业品牌;同时积极实施“加哈土鸡”美食品牌、“新疆黑蜂”生态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含金量”高、“含绿量”深,且已经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产业品牌。延伸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着力点,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特色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销售物流基地,把尼勒克县的特色产品做出文化、做出市场、做出效益,力争到202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70%以上。

第五节建设特色产业“一条街”

“十四五”期间,全县力争实现“一乡一特色、一乡一条街”,全县打造十六条“特色产业一条街”。即苏布台乡“贝拉木”馕产业一条街、喀拉苏乡鱼家宴一条街、加哈乌拉斯台乡“加哈土鸡”美食一条街、克令乡牧家乐民俗风情一条街、乌赞镇兰干买里新疆美食一条街、尼勒克镇农家乐一条街、科蒙乡乡村振兴综合发展示范一条街、喀拉托别乡马产业一条街、胡吉尔台乡“柯赛绣”一条街、木斯镇哈萨克族民俗文化一条街、乌拉斯台镇精品民宿旅游一条街、种蜂场(蜜蜂小镇)新疆黑蜂产业文化一条街、马场鲜切花生产批发一条街、县城文化路馕产业一条街、乔尔玛小镇美食驿站一条街、唐布拉印记小镇旅游商品一条街。积极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乡土制造”的魅力和效益,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特色化的市场需求,培育形成地方的乡村土特产业。

第六节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加大对庭院经济资源的开发力度,重点发展各具特色的庭院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庭院林果业、庭院养殖业、少数民族妇女刺绣、毛皮初加工、小工艺品等生产项目,利用乡村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开发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肉类制品、面粉、淀粉、豆制品、饲料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庭院旅游休闲业、农牧渔家乐、民俗村寨住宿、文化娱乐、土特产销售等服务业,力求把“小庭院”打造成“大产业”,积极引导农户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方向发展,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消灭“空白院”,确保所有庭院都有投入、有产出、有效益。重点利用农户房前屋后闲置土地,把农户庭院“方寸地”建成增收致富的“产业园”,促进农村庭院经济科学规划、循环利用、持续发展,实现农民收入多元化、农村环境生态化、农业发展新型化,全县乡村庭院经济布局科学合理、设施配套完善、景观和谐优美、庭院经济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到2025年打造庭院经济示范乡镇8个(尼勒克镇、乌赞镇、克令镇、科蒙乡、苏布台乡、加哈乌拉斯台乡、木斯镇、胡吉尔台乡)、庭院经济示范村100个、庭院经济示范户5000户。

第五章服务保障农业产业

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推进畜牧、林果、设施和特色农业全面机械化发展,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扩大绿色环保、高效节本机械化装备和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水平,积极推进设施技术集成化、操作机械化,应用智能控制、计算机视觉等先进技术,增强温室设施环境监控和精准管理能力。推广应用播种育苗机、灌溉施肥机、自动嫁接机、耕作机、种苗移植机等小型、轻便、高性能的机械,提升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升设施养殖机械化水平,支持配套自动饲喂、机械清粪、环境控制、卫生防疫、污染处理等现代化养殖设施设备。培育壮大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发挥农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引擎作用。继续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强化农机购置补贴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各环节落实到位。到2025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8.1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5%,农林牧渔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8%。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突出打好农产品绿色、生态、有机牌,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业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高效药械替代,扶持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大力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不断提高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覆盖率。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数据录入工作,完善重要农业资源数据库和台账,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100%的农产品可追溯,全县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将农产品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名录,对失信经营主体开展联合惩戒。到2025年,全面提升高质量“绿色优质”发展水平,促进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成功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夯实品牌农业发展基础。狠抓“二品一标”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推行“农业科技人员+涉农社会化服务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三位一体”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模式,示范带动农民按标生产,不断推进更多的尼勒克县特色农产品成为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以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抓手,积极组织尼勒克县农产品参选自治区及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评选,提升尼勒克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力争2025年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达到8家以上;进入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达到5项以上。

加快建设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加强重大农业病虫害、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重大动物疫情、森林草原火灾、防洪抗旱、重大气象灾害等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形成测、报、防、救为一体的救灾体系,有效协调各涉灾部门间的减灾行动,建立气象、农技推广、种子管理等部门机构信息互通机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农业气象灾害损失;开展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控,提升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

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开展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加大新疆黑蜂等濒危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抢救性收集和保护力度。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加强增殖放流监督,恢复天然水域渔类种群,设置重要水产种质资源产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关键栖息场所保护区。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建立健全预警监测体系,提升应急防控能力。

专栏5尼勒克县“十四五”牧业现代化重点项目

绿色肉食品养殖基地

尼勒克县克令乡克令村肉牛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吉林台水库生态绿

色冷水鱼养殖与加工项目、尼勒克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产业融合基地尼勒克县苏布台乡肉鸽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千头肉牛肉羊肉驴养殖基地、尼勒克县肉马育肥养殖基地项目、尼勒克县十万羽家禽养殖基地项目、尼勒克县千头骆驼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万头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尼勒克县千头奶牛养殖基地项目、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千头驴养殖基地项目。

2.林果生产基地

尼勒克县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尼勒克县绿色果园建设项目、尼勒克县特色林果深加工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林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3.高标准农田

尼勒克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4.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尼勒克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鲜切花)、尼勒克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牛羊育肥)、尼勒克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旱田馕)、尼勒克县新疆黑蜂标准化养殖基地及成熟蜜基地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中草药基地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农业科技示范园绿色中草药精深加工建设项目、新疆黑蜂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休闲旅游蜂产业发展工程、尼勒克县天山黑蜂产业园扩容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产业强镇牛羊育肥示范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尼勒克县万亩现代畜牧示范园项目、尼勒克县农产品展销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项目。

5.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尼勒克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尼勒克县环境整治“引领村”建设项目、尼勒克县环境整治“千村示范”项目、尼勒克县环境整治村庄融合发展项目。

6.粪污资源利用

尼勒克县有机肥加工项目。

7.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

尼勒克县“新疆黑蜂”产业质量提升项目、尼勒克县黑蜂保护区建设项目、尼勒克县黑蜂科研中心及检测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新疆黑蜂”保护区生态资源保护工程、尼勒克县“新疆黑蜂”良种化促进建设工程。

8.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

尼勒克县耕地地力保护有机提升项目、尼勒克县旱田绿色小麦基地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建设项目。

9.数字农业建设

尼勒克县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及综合产权交易中心项目、尼勒克县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

10.退牧还草和退耕还林工程

尼勒克县退牧还草工程、尼勒克县退耕还林工程质量精准提升建设项目

第五篇推进工业转型,促进提质增效

坚持二产做优上水平。大力实施“工业富县”战略,稳步发展“三黑一黄”原材料工业(铁精粉、金属硅、煤焦化、铜精粉),重点发展“三电一化”可再生新能源(水电、风电、光伏发电)与美妆日化产业,加快发展“一白一绿”农产品加工业(肉类、鱼类、家禽类、乳制品以及果蔬类等绿色产品),围绕工业转型和提质增效,形成“十大产业链”(农牧光电水储一体化产业链、牛羊肉加工产业链、马制品产业链、乳品加工产业链、冷水鱼加工产业链、黑蜂产品加工产业链、美妆日化加工产业链、中药材加工产业链、旱田小麦<富硒小麦>加工产业链、馕文化及各类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建设“五大园区”(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布布拉克工业园区、武进一二三产业民生融合示范园区<恰哈那木民生园区>、伊犁东五县物流集散园区、尼勒克县交通物流园区),推动传统产业工艺改进,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群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延伸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着力点,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农副产品加工领域,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高附加值,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特色明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销售物流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2亿元,年均增长5.5%以上。到202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年均增速8%。

第一章重点发展原材料工业

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市场需求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以高端材料、绿色发展、资源保障等为重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有色金属行业发展新空间,提高有色金属采选冶回收率和增加深加工产品,着力突破精深加工、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全面提升铁精粉、金属硅、煤焦化、煤焦油、铜精粉等优势产业资源开发水平。依托丰富的铁矿资源,重点推进天华矿业进行技术改造,由目前的年处理100万吨能力提升到150万吨。依托丰富的铜矿资源,重点推进宝马铜矿和南方矿业的合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依托资源企业收购并转,抓住宝武集团八钢公司收购伊犁钢铁厂的有利契机,推进瑞

祥焦化提升产能,促进伊力特煤焦化和瑞祥煤焦化加快两个“百万吨”产能推进力度以及对下游产品的循环经济产品的研发力度。通过加大能源矿产开发和深加工力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支持瑞鑫矿业金属硅生产及销售,在现有两台工业硅电炉的基础上,力争扩大产能,二期生产线早日建成,为“工业富县”提供支撑。大力开展节能减排,确保节能减排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力争实现单位GDP年均能耗降幅5%,单位GDP能耗1.24吨标准煤/万元。

第二章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国电投、大唐能源、国能水电、金风科技等国企民企项目投资,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探索“风光+储能”“风光+农牧业”“风光+旅游”,水光互补等“光伏+”多样化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以地面电站建设为基础,配套风光发电,结合旱田农作物、规模化畜牧养殖以及中草药和生物质能源作物科研、种植、深加工等项目投资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绿色智慧能源新高地。积极争取300万千瓦风光水储一体化项目,重点推进200万千瓦农牧光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促进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

第三章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坚持用足用好国家优惠政策,依托天蕴三文鱼、恒凯肉制品、天牛乳业、嘉可思公司、蒋凤记、明珠乳业、伊力特乳业、博远服饰、天利蜂业、塞外本草蜂业、唐布拉黑蜂实业、净塬粮食加工、乾杯酒业、乌赞堂中药饮片、弥月泉生物科技公司等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肉制品、粮油、乳制品、水产品、蜂产品、绿色食品、美妆日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坚持市场导向,依托农牧业资源优势,以建设新疆重要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为目标,加快构建集生产保鲜储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积极引导企业按照“中国好粮油”“新疆好粮油”标准开发强筋、中筋、弱筋等高档专用面粉以及富硒小麦面粉,加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培育,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数量型增长向效益质量型增长转变。

聚焦馕产业发展,打造“伊犁泥馕—比娜木”特色品牌,按照“食品加工业+旅游+文化+美食”的发展模式,以传承少数民族美食文化、打造旅游特色品牌、解决劳动力就业为目标,建成苏布台乡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园、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馕产业规模化生产区、乔尔玛馕产业扶贫示范街、尼勒克镇馕产业特色旗舰店、乌赞镇“村级庭院式”馕产业区,打造“一园一区一街多点”馕产业园,形成馕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

围绕弥玥泉美容养颜产品,依托弥玥泉公司加快发展“美丽经济”产业,开发稀有的低氘水资源,推进市场开拓和新产品研发,做大做强“一瓶水”的经济效益大文章,促进弥玥泉美容养颜化妆品的产品文化、企业形象、产品质量由弱到强,从简单粗放到科技领先以及集团化经营,形成一个初具规模、极富生机活力的日用化工美妆产业。

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通过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跨界集约化配置,将农业生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旅游以及现代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加快推进供水、供热、供气和建筑行业升级改造,紧密结合尼勒克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建筑业。

第四章有序发展产业园区

以产业园区为发展平台,以项目建设为驱动力,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集聚发展,依托尼勒克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恰哈那木民生园区),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融资的方式,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产业园区,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依据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目录,根据尼勒克县的实际情况,其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把握的方向是:风力和光伏发电建设及运营、有色金属开采和精深加工、300万吨/年及以上(焦煤150万吨/年及以上)安全高效煤矿建设与生产项目前期勘探与储备、农林产品产地保鲜烘干等初加工、畜禽产品开发及精深加工、小麦和玉米等农林作物种植及精深加工、乳制品的开发和生产、仓储物流业村级快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地方特色工艺产品研发以及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生产、花卉种植与加工、冷水鱼养殖开发与应用、纺织服装产业、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生产、种子加工和肥料生产、现代马文化产业、饮料生产、康养以及医疗机构经营、黑蜂养殖及其系列产品开发、中药材种植及其中成药品生产、馕文化产业(富晒面粉)、电子商务、日用化工等22类产业,要加大引资入园力度,包括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孵化园)、乡镇小微孵化园等,以“中小微产业、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和龙头企业带动为导向,打造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一体化的多功能基地。依托布布拉克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现代煤焦化、煤气、粗苯、金属硅、煤焦油下游产品,以铁矿渣、粉煤灰等为原料的新型材料等产业,强化循环经济理念,严格环保措施,不断完善园区绿化、道路、物流储运、垃圾转运、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优化园区环境,提高园区承载力,保证入住园区的企业健康发展,全面加强园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形成资源消耗低市场效益好的工业企业园区,不断推进园区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建设进程,创建融合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发展、利益联结紧密、配套服务完善、组织管理高效、示范作用显著的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第六篇优化现代服务,满足市场需求

坚持三产做大上层次做强现代商贸业、做精文化旅游业、做大物流业、做优电子商务、科技金融服务业、做实社区服务业,推动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交通运输、住宿餐饮、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法律服务等,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建设一批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生产服务支撑平台,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扩大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满足各族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到2025年

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年均增速5%。

第一章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

加快完善县、乡(镇、场)、村(社区)三级商贸网点规划,围绕商贸龙头企业,大力实施乡镇商贸载体建设工程,发展城市综合体、大型综合超市或连锁超市、大型农产品综合批零市场、物流配送中心、专业市场等,打造快捷、高效的商贸流通载体,推进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

加快打造唐布拉广场夜经济繁华带,推进特色突出的县城唐布拉路、团结路、文化路等商业街区建设,围绕县城中心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集中打造明盛时代商业广场等一批集合多种业态的一站式区域性城市综合消费商圈。

以建设智慧交通物流园区为目标,坚持适度超前、技术领先的理念,规划和完成物流园区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货场、车站、仓库、水电和通信网络等工程,最大限度的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和协同优势,建立高效的信息平台以及良好的合作机制,确保物流园区内的物流协作更加高效,环节衔接更加便利可控,实现物流、金融、商贸、制造和信息五大产业在园区内的协调发展。加快尼勒克县交通物流中心建设,力促集仓储、加工包装、批发直销、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产业链和物流产业的形成,推进“互联网+”战略,发展城乡配送、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物流方式,构建商贸物流城乡配送网、集疏运和多式联运网、物流设施骨干网、交易和信息平台网四大网络体系,推动营商环境提升、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在尼勒克县集聚,为全县和周边县乡村发展提供快捷的物流服务保障。

第二章优化提升交通运输业

优化交通运输业营商环境,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交通运输现代服务水平,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品质,发展一批5G车联网等中高端产业项目。优化交通运输行业治理,深化交通运输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科技的融合,由标准统一的集中监管,向灵活广泛地分散监管转变,促进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打造智慧出行类项目,采取外联为主、内聚并重的发展路径,支持车联网、智慧交通、车路协同平台等领域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站、车、路等各种资源要素,打造交通+旅游新型连锁经营服务模式,优化整合交通出行与旅游资源产业链,增强交通运输服务供给能力。

第三章积极培育康养服务业

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积极引导和培植“康养+旅游”“康养+医疗”“康养+养老”等多业态健康产业集群。依托唐布拉景区、吉林台亲水游乐区、湿地古杨景区、蜜湖公园等,拓宽引资渠道,促进多元投入,实施奇仁托海正骨汤池康养小镇等一批康养度假、休闲养生、康复医疗、居家养老等业态重点项目,建设医研产融合的大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有特色、有品味、有情怀的新疆康养胜地。

第四章推动发展电子商务业

以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业态多样化、生产服务专业化为方向,扩大服务业领域和覆盖范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牢牢把握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融合化、多样化、平台化发展趋势,发展壮大数字经济、体验经济、共享经济、夜间经济、聚焦网红消费、网红打卡地等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十四五”期间,全县将建立覆盖12个乡镇场的“互联网+企业”可视化系统,开展电商业务,实现县“抖音”代言领导、乡乡有电商网购平台、村村有微商销售渠道,大力拓展特色农产品个性化消费市场。着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加快有机农产品与电商的高效对接,认真解决好小生产和大市场的衔接问题,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成本,使尼勒克县的有机农产品更多的走向国内国际市场。

第五章壮大发展金融服务业

坚持服从服务于大局的原则,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保障,以提升金融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为抓手,认真贯彻国家的金融政策,为尼勒克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与服务。坚持发展经济、政府推动、金融创新和社会支持,推动金融业发展。遵循市场规律,正确处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发挥政府推动的关系,政府及时向金融机构发布有关经济社会发展信息,推介优良项目。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建立网络银企对接平台,实时发布融资需求信息,健全项目融资协调机制,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的及时传送和反馈,促进银企双向选择、有效对接,为信贷项目决策服务。努力健全农村金融体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拓展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形成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合理分工、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信贷资金短缺问题。

第六章着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依托于大数据整合,通过线下与线上的融合,配合大数据的采集与应用,将进行个性化整合推送。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信息服务业。推进大数据在数字生活领域的应用,建设数字生活大数据服务系统,收集整合行业社会发展指数、用户消费习惯、收视记录、社交媒体、地理位置等大数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力求取得新成效,实现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

专栏6尼勒克县“十四五”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1.制加工产业

尼勒克县口罩厂建设项目、尼勒克县航铎节水设备有限公司节水滴灌建

设项目、尼勒克县绿色肉食品深加工项目、尼勒克县布隆圣泉罐装水项目、尼勒克县马肉加工厂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有色金属深加工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少数民族刺绣建设项目。

2.产业技术改造

尼勒克县天华矿业技改项目、尼勒克县伊犁明珠乳业技改项目。

3.商贸流通

尼勒克县弥玥泉文化馆综合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二期)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创业空间及电商平台)、尼勒克县牲畜交易中心项目、尼勒克县冷链物流建设项目。

4.园区及配套设施

尼勒克县交通物流园项目、尼勒克县中小微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恰哈那木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尼勒克·武进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三期项目、尼勒克县交通物流集散中心项目、尼勒克县农贸市场项目、尼勒克县综合商贸中心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5.新兴产业

尼勒克县丝绸之路经济带外贸加工产业聚集区项目、尼勒克县丝绸之路经济带商业与文化金融综合服务示范基地项目、尼勒克县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贸易产品认证中心项目、尼勒克县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心项目。

第七篇整合文旅资源,打造区域品牌

把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加快“两个旅游集散地”,发展“三个特色小镇”,实施“六个一工程”,提升“七大特色康养基地”,创新“十大地标”文化,聚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旅产业成为三产龙头经济。

第一章布局旅游空间,明确目标定位

第一节规划全域旅游空间架构

以建设“天山世界遗产旅游产业带”为契机,围绕“新疆是个好地方”“伊犁•国际旅游谷”的大品牌建设,主动融入自治州“一心引领、三带串联、三团辐射、多点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坚持“旅游资源全面整合、旅游产品全面创新、文化旅游全面融合、产业旅游全面对接、旅游市场全面拓展”的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力争旅游经济在全县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科学规划尼勒克县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形成全域旅游的新局面。

“十四五”期间,尼勒克县全域旅游空间布局为“一线、三区、多节点”。“一线”。即:喀什河景观线,充分发挥喀什河作为尼勒克县的中心地位,加快喀什河景观线的休闲、观光功能建设。“三区”。即:湿地古杨风景区、中部吉林台亲水旅游区、唐布拉景区。“多节点”。即:喀什脑子温泉、乔尔玛烈士纪念馆,仙女湖、小华山、布隆温泉、巴尔盖提温泉、六道湾、鳄鱼岛、吉仁台沟口用煤遗址、奴拉塞古铜矿遗址、蒙玛拉森林公园、孟克特千年古道,全县将加强各类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促进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产业集聚发展。

第二节明确全域旅游目标定位

总体定位:“甜蜜尼勒克·宜居康养城”。

形象定位:“百里长卷·天然画廊”“温泉汤乡·特色康养”“湿地公园·天然氧吧”“天山之魂·红色传承”。“十四五”时期,全力打造尼勒克县文旅融合“四大旗舰”品牌,力求建设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全域旅游标杆性景区。

发展定位:立足“七大资源”,打造“四张名片”,做足“三水文章”,突出“五大目标”,创建“十大景区”。

一是立足“七大资源”。依托尼勒克雪山、森林、草原、温泉、高山平湖、湿地古杨、历史古迹等七大特色旅游资源,把尼勒克建设成为集“旅游观光+康养理疗+运动休闲+人文体验+产品开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国内精品旅游、高端旅游、特色旅游目的地。

二是打造“四张名片”。蜜蜂之都、岫玉之城、柯绣之乡、百里画廊。促进“蜜蜂之都”渗透甜蜜文化、“岫玉之城”展示灵秀之美、“柯绣之乡”绣出民族艺术、“百里画廊”媲美“东方瑞士”。

三是做足“三水文章”。东部以喀什脑子温泉、布隆温泉、孟克特温泉为依托,做好温泉疗养、温泉正骨等“活”水文章;中部以吉林台水库、巴尔盖提温泉为依托,做好亲水游乐、垂钓嬉戏等“亲”水文章;西部以湿地古杨景区为依托,做好湿地田园、水上漂流、儿童水上乐园等“游”水文章。

四是突出“八大目标”。力创“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国气候康养地”“中国避暑旅游城市”“自治区级红色教育基地(乔尔玛)”,全面增强尼勒克全域旅游的影响力、竞争力、吸引力。

五是创建“十大景区”。唐布拉景区、湿地古杨景区、乔尔玛烈士纪念馆、依森布谷景区、孟克特沟景区、巴尔盖提温泉景区、布隆冰雪温泉景区、吉林台亲水旅游区、天山黑蜂庄园景区、蒙玛拉森林公园景区。到2025年,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3个,另外,培育3个文化旅游特色小镇、4个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美丽牧区、5家特色精品民宿、6个符合国家标准的自驾车营地。

主要目标: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旅游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旅游形象和对外影响力大幅提升,“甜蜜尼勒克·宜居康养城”功能不断完善,“四张名片”美名远扬,“三水文章”做足做活,“五大目标”基本实现,“十大景区”创建成功,推动尼勒克由文旅资源大县向文旅经济强县转变,文化旅游业成为尼勒克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到2025年,实现旅游接待10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7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以上。

第三节推进全域旅游优势整合

整合全域旅游资源优势。依托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特色产业,以全域旅游为主导,积极拓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产业旅游等新业态,因地制宜,发挥康养度假、草原风光、森林氧吧、古杨湿地、天山花海、冰雪世界、水上娱乐、特色小镇、营地驿站、温泉汤乡、休闲农庄、乡村民俗、农业观光、历史文物、人文景观、馕产业园、黑蜂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通过整合优化全域旅游资源,建设空间有序、产业发达、产品丰富的现代文旅系统,实现文旅产业全景化、全覆盖,构建特色鲜明、主题突出、招揽性强的旅游目的地,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展现尼勒克的独特魅力,将尼勒克建成国际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构筑全域旅游“六大体系”。一是建成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体系。实现县乡村通景道路快捷顺畅;二是具有完备的旅游接待体系。包括住宿设施、餐饮设施、自助设施、旅游地接等,推进禾颐唐布拉温泉酒店以及七个旅游服务营地建设(乔尔玛营地、阿克塔斯营地、湿地古杨景区营地、唐布拉印记小镇营地、蜜蜂小镇营地、布隆温泉营地、鹿场四美房车营地);三是形成全时体验的旅游产品体系。春夏秋冬都要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早晚晨午都要有适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供给;四是规范全景覆盖的旅游环境体系。巩固国家级卫生县城成果,实现县域旅游景点环境的优美与整洁、县城与乡村的互动,形成处处见景、处处可观、处处有乐、处处想留的环境氛围;五是打造全业融合旅游发展体系。积极扶持全县旅游关联产业,联手79团和宝武集团八钢公司科尔克煤矿等企业单位,谋划一批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冰雪旅游、山地体育、汽车露营、美食排档、酒吧茶楼、工艺美术、旅游商品、运动休闲、化妆美容、娱乐演艺等旅游新业态;六是建立全民共享的旅游服务体系。根据全域旅游十二大要素(基本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拓展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营造和形成人人关注旅游、人人享受旅游的全民共享的旅游服务体系。

坚持全域旅游“五大路径”。一是坚持龙头景区带动。把唐布拉核心景区作为吸引核和动力源,以龙头景区带动全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二是坚持县城全域辐射。持续巩固自治区康养旅游先行先试区成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城乡互补,优势互动的城乡旅游大市场;三是坚持全域景区发展。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小镇、美丽乡村、美丽庭院、美丽园区、美丽厂矿、美丽牧区、美丽湿地、美丽水域、美丽田园等建设,实现城乡旅游风貌大提升;四是坚持特色资源驱动。以旅游综合开发为主导,推动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带动尼勒克县全域旅游发展;五是坚持产业深度融合。以“旅游+”和“+旅游”为途径,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次产业的融合,以及旅游业与文化、商贸、科教、体育、养生、教育、科研等行业的深度融合,规划开发出一批康养保健、文化娱乐、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体育赛事、乡村旅游等跨界产品,进一步提升尼勒克县全域旅游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推进全域旅游“四季轮回”。以“春季木斯看红花、夏季畅游唐布拉、秋季漫步古杨林、冬季滑雪吉林台”为“四季旅游”基本构想,打造伊森布谷“蜂旅”融合发展基地,兴建“馕+奶茶”特色民俗文化融合发展一条街,精致打造“巴依老爷”、“阿哥民宿”、推动“牧游谷”“渔家村”等精品民俗民宿文化集聚地建设,实现“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抱守“冰川雪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启“冰雪之旅”旅游建设行动计划,争取2022年建成伊犁河谷面积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好、跑道最全的大型滑雪场,从而实现尼勒克县全域旅游“半年闲”向“四季游”、“景点游”向“康养游”“全域游”转变。

全面衔接“产业旅游”。重点推出吉林台电站、三文鱼养殖场、武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唐布拉黑蜂产业以及体验馆、唐布拉旅游区“天山花海”、马场鲜切花、苏布台乡馕文化产业、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喀拉托别乡马产业、奇仁托海温泉村、唐布拉广场夜间经济、加哈乌拉斯台乡和科蒙乡乡村振兴示范村、克令乡、乌拉斯台乡民俗文化村、木斯乡天山红花、伊力特乳业、天汇公司等“产业旅游”含工业旅游观摩示范点,通过“产业旅游”推介,着力营造“世界的牧歌田园、国家的森林公园、天山深处的百花园、游客们的伊甸园、尼勒克人的幸福乐园”,促进文化、产业、旅游深度融合,形成“农业围绕旅游增价值,工业围绕旅游出产品,服务业围绕旅游成规模”的旅游产业新格局,加快推动县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坚持以文促旅,注重以旅彰文

第一节突出旅游文化特色

实施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通过实施“十大文旅品牌”战略,带动全县旅游业整体水平提升。依托全县旅游资源禀赋,以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区为重点,努力打造康养旅游品牌;一是以“百里长卷·天然画廊”为重点,努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二是以吉仁台沟口最早用煤遗址、奴拉赛古铜矿遗址为重点,努力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三是以湿地古杨景区为重点,四是努力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品牌;五是以独库公路旅游风景道为重点,努力打造自驾旅游品牌;六是以乔尔玛天山独库公路烈士纪念馆为重点,努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七是以苏布台乡鸽膳街、旱田馕,喀拉苏乡渔家村、种蜂场黑蜂养殖基地为重点,突出发展田园综合体,努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八是以科蒙乡奇仁托海村、乌拉斯台镇阔克铁列克村民俗风情园等为重点,努力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九是以孟克特千年古道、狗熊沟等自然体验运动为重点,努力打造户外休闲运动旅游品牌;十是以“蜜蜂文化旅游节”、“唐布拉草原帐篷音乐节”、“唐布拉杯冰雪旅游节”、“温泉养生季”、“奶茶节”等为重点,努力打造旅游节庆品牌。

第二节丰富旅游文化主题

以优质资源为引领,联动多点全域化发展文化主题旅游业态,把文化旅游发展融入文化旅游公园建设体系,做精特色、做强产品、做大品牌、做足业态、做优文化。一是塑造大品牌。通过提炼一句主题口号、打造一台演艺节目、出版一套文化丛书、推出一条文化旅游线路,塑造“甜蜜尼勒克·宜居康养城”文化旅游品牌;二是形成大推广。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以及网络、微博、微信、手机平台等互动性好的新媒体,持续加强与国内大型旅游线上运营商合作,充分运用“两微一抖”主播直播平台,积极邀请知名“网红大咖”实地“网络带景”打响“百里画廊”唐布拉品牌,唱响“甜蜜尼勒克·宜居康养城”音符;三是开拓大市场。坚持科学定位,锁定目标,强化营销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重点选择疆内、江苏包括常州市、武进区,积极拓展十九个援疆省市;四是营造大氛围。有计划、有组织的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注重突出文化内涵。将古铜矿遗址、古杨林湿地、乔尔玛红色教育基地、唐布拉百里景区、喀什河景观带、狗熊沟里的“养蜂人家”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推介,重点推出记忆里的尼勒克、传说里的唐布拉、故事里的乔尔玛、梦幻里的喀什河、天山里的三文鱼、美人眼里的黑蜂蜜等主题文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文亮景,景旅共融、以旅带产、产景合一。打造尼勒克县全域旅游丰富的文化主题。

第三节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把文化作为旅游的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依托尼勒克县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以文化为内容、旅游为平台,将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全过程,让旅游成为大众广泛的交流方式,展示草原文化、感受民俗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创新文化形态,丰富文化内涵,加速文化繁荣,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博物馆、展览馆、文化主题园等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的对接,完善文化场馆园区的旅游服务功能,深入挖掘自然等非文化景观的文化属性,提升文化品味贯穿于“甜蜜尼勒克·宜居康养城”旅游宣传全过程,将文化灵魂植入全域旅游十二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的消费业态创新和升级,营造尼勒克县全域旅游目的地文化环境氛围,促进文化通过旅游更好地走向市场,也让“甜蜜尼勒克·宜居康养城”全域旅游目的地更有魅力。力争每年重点扶持2-3个资源品位高、配套条件好、市场潜力大、组合能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将其打造成具有震撼性的旅游精品,实现以精品项目提升尼勒克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尼勒克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第三章发掘丝路文化,创建精品线路

第一节重建丝绸之路驿站

认真积极的审视尼勒克县古丝绸之路驿站的历史文化,充分挖掘尼勒克县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过往,力争在乔尔玛建设“一带一路”OBOR新驿站。随着省道316和315线风口至县城段道路提等改建工程、那墩高速、G578线墩麻扎至县城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以及独库公路、G577线精河-尼勒克-墩麻扎高等级公路、伊宁市-阿克苏铁路的修建,公路网络的形成将极大的改善尼勒克县全域旅游出行条件,构建了东联“奎-独-乌”、西接“两霍两伊”、北线直通精河、南邻新源通往巴州的交通网络和信息体系,让尼勒克古丝绸之路“驿站”焕发出新的魅力。

第二节开发文化旅游商品

加快尼勒克县旅游商品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培育尼勒克县旅游产品研发中心,整合旅游援疆项目资金与本土特色旅游商品快速提档升级,增加旅游商品的附加值、便携性和精美度。通过旅游产品的研发,促进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形成尼勒克县旅游业的特有标签,积极创建和巩固旅游认证品牌,同时,加大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开发力度,形成一批“唐布拉游礼”“尼勒克味道”系列旅游商品,鼓励与携程旅行、马蜂窝旅游、途牛旅游、去哪儿旅行以及京东、阿里巴巴、淘宝、天猫等国内大型线上运营商合作,利用网络和电商销售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旅游商品,变传统优势为现实优势,将地区优势发展成产品优势,将文化优势变为效益优势,使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真正成为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

第三节培育精品旅游路线

加快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富有民族特色、产业亮色、生态绿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推动旅游业与交通、文化、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方位变革,提高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打造特色观景点,畅通六条线路,重点突出以唐布拉“百里画廊”、孟克特千年古道、狗熊沟为代表的生态旅游线,以湿地古杨景区、民政福利院、黑蜂庄园、布隆温泉为代表的康养旅游线,以乔尔玛烈士陵园、《伊犁河谷》拍摄基地为代表的红色旅游线,以乌拉斯台镇巴音郭楞村、克令乡克孜勒吐木斯克村为代表的民宿、民俗旅游线,以喀拉苏乡渔家村“全鱼宴”、加哈乌拉斯台乡土鸡宴、苏布台乡鸽膳缘、玉玺巷子、宽窄巷子为代表的美食旅游线,以湿地古杨林漂流、吉林台亲水乐园、乌拉斯台鳄鱼湾、喀什河新桥水上娱乐为代表的水域风光旅游线。

第四章统筹旅游开发,创新多元供给

第一节加快建设“三个旅游集散地”

按照“一线三区多节点”旅游规划布局,重点推进乔尔玛旅游集散地、县城西环路旅游集散地、种蜂场(蜜蜂小镇)旅游集散地(游客中心)建设,通过旅游集散地建设,规划和带动旅游信息中心、旅游购物中心、旅游演艺中心、旅游培训中心旅游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整合资源,集中发挥旅游集散地(游客中心)的商业功能、交通功能、服务功能、促进功能,集聚功能、扩散功能、文化功能、环保功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规范运行,合理设置旅游线路、促进游客更加便捷的进出旅游目的地,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景点门票、餐饮住宿、邮政通讯、联运售票、金融保险、物流电商等全套服务,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食、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12要素建设,提升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促进尼勒克县旅游市场的高效运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第二节发展“三个特色小镇

突出示范引领作用,继续争取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持续打造乔尔玛小镇、唐布拉印记小镇、蜜蜂小镇等三个特色小镇及其他特色旅游村镇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重新塑造小镇特色产业,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注重文化为魂,深度挖掘区域的文化资源,延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文化变现。结合小镇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策划实施春夏秋冬四季旅游项目,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基础设施,满足各个年龄段的旅游需求。积极传播和弘扬蜜蜂文化,将蜜蜂文化与蜂产品、养蜂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结合起来,以蜜蜂小镇为载体,打造国内首个蜜蜂文化体验式研学旅游基地,开拓亲近自然类、科普益智类、动手实践类研学旅行产品。按照研学旅行的要求和准则,拓展景区优势特色,延长IP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第三节实施“六个一工程”

提升“一勺蜜、一枚章、一枝绣、一幅画、一瓶水、一条鱼”等特色旅游商品品质,利用电子商务平台、O2O体验店,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营销。“一勺蜜”保质增值工程,重点提升产品质量,开发个性化口味产品。“一枚章”旅游纪念品工程。“一幅画”文化旅游兴盛工程,重点展现多姿多彩的生活习俗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用朴实的手法创作出一幅幅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农民画。“一枝绣”提质升级工程,重点突出图案设计、针法搭配、色彩搭配,以及各种针法技艺。“一瓶水”养生养颜工程。“一条鱼”生态养殖工程,重点加快推进企业上市。

第四节提升“七大特色”康养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理念,高端打造候鸟颐养、湿地康养、山水体养、温泉疗养、甜蜜食养、特色医养、运动健养“七大特色康养基地”,高起点发展康养旅游产业。着力打造科蒙乡奇仁托海温泉村,形成康养奇仁托海景区。在种蜂场(蜜蜂小镇)建设甜蜜食疗、食养游客体验站。依托尼勒克县中医院建设特色医养保健中心。按照“甜蜜尼勒克·宜居康养城”“万亩湿地古杨”“中国天然氧吧”的生态发展规划,围绕打造“自治区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区”,充分挖掘尼勒克县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自然条件等优势,通过完善提升医疗养护条件,举办多元文化文体活动,着力打造集观光、度假、养生、氧吧、运动于一体的康养产业体系,建成康养旅游为特点的全国性旅游目的地,打造“中国气候康养地”“中国避暑旅游城市”等气候标志品牌。

第五节创新“十大地标文化”

突出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抓好主要旅游通道沿线环境整治和市容秩序整治,分层级、类别推进网红点、特色街区、文旅地标建设,重点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地标,进一步提升尼勒克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助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一是以“百里长卷·天然画廊”唐布拉风景区为重点,打造生态度假、森林康养、草原文化旅游核心地标;二是以创建巩固新疆康养旅游先行先试区、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自治区旅游度假区为重点,打造享誉国内外的康养旅游文化产业地标;三是吉仁台沟口最早用煤遗址、奴拉赛铜矿遗址为重点,打造历史文化旅游怀旧地标;四是以湿地古杨林景区为重点,打造休闲度假旅游文化生态地标;五是以“甜蜜尼勒克·宜居康养城”为重点,打造自驾旅游文化时尚地标;六是以乔尔玛天山独库公路烈士纪念馆为重点,打造红色旅游文化精神地标;七是以苏布台乡鸽膳街、贝纳木旱田馕,喀拉苏乡渔家村、蜜蜂小镇国家级新疆黑蜂资源保护基地为重点,突出发展田园综合体,打造乡村旅游文化美食与地理地标;八是以孟克特千年古道、狗熊沟等自然体验运动为重点,打造户外休闲、探险山水运动健康地标;九是以喀什脑子、布隆、巴尔盖提、孟克特温泉为重点,打造汤乡水疗养身地标;十是以蜜蜂文化旅游节、唐布拉草原帐篷音乐节、唐布拉杯冰雪旅游节、尼勒克养生季、“天山之魂”大型外景剧、“天山之恋”文化艺术书法摄影作品成果展、“天山之约·乡村大舞台”大型演唱会、“甜蜜之梦”舞台剧、“印象唐布拉”实景剧等为重点,打造节庆创意文化地标。

第五章加快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第一节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补齐旅游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短板,重点启动唐布拉景区、湿地古杨景区、乔尔玛烈士纪念馆、依森布谷景区、孟克特沟景区、巴尔盖提温泉景区、布隆冰雪温泉景区、吉林台亲水旅游区、天山黑蜂庄园景区、蒙玛拉森林公园景区等“十大景区”创建基础设施项目(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3个),力争完成2个美丽牧区、3个文化旅游特色小镇、4个乡村旅游重点村、5家特色精品民宿、6个符合国家标准的自驾车营地、7个旅游服务营地建设(乔尔玛红色经典旅游小镇、阿克塔斯营地、湿地古杨景区营地、唐布拉印记小镇营地、蜜蜂小镇营地、布隆温泉营地、鹿场四美房车营地)、800个农家乐,含牧家乐、蜂家乐建设项目,在重点景区、国省道及重要旅游节点的新建水冲式环保式厕所建设90个,在所有4A级旅游景区实施智慧旅游项目建设,早日建成尼勒克县文化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实施金志焦化工业旅游项目建设、网红公路独库公路配套设施建设、绝壁温泉建设项目、孟克特沟度假牧场建设项目、奇仁托海温泉村建设项目、黑蜂体验馆及蜂疗保健建设项目、奴拉赛古铜矿遗址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项目,支持乌拉斯台镇规划建设“一道湾—六道湾花海”基地建设和启动湖南商会“一道湾码头玻璃栈道”建设项目,支持木斯镇“天山红花”、林果采摘园、仙女湖等优势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支持喀拉苏乡民俗文化创意园一体化链条式旅游路线建设项目,积极推动“渔家村”、乔拉克布拉克村休闲农业采摘园、库区旅游建设项目,建成集“农业采摘、休闲垂钓、水上娱乐、餐饮宿营、游客集散”为一体的环湖旅游园区,形成资源山水互动,游客远近皆往,人气冬夏皆旺的休闲观光胜地,支持科蒙乡加快推进奇仁托海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喀拉托别乡建设冰雪旅游滑雪场、民俗风情园和喀什河观光区建设项目,支持乌赞镇建设文化旅游型特色村寨、乌赞河景观带基础设施和推进“花海经济”建设项目,支持克令乡新建森林木屋民宿区、孟克特赛马场、孟克特沟口、鹿场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在旅游集散地和主要景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大力推进景区重点项目建设。在热点旅游线路合理布局综合服务区、加油站(加气站)、充电桩、维修站、停车场、观景平台、通讯设施、自驾车营地及服务中心等。加油站和通讯设施推行24小时全天候优质服务,解决加油难、无通讯信号等问题。实施“厕所革命”,旅游厕所90%达到国家标准,唐布拉风景区、湿地古杨风景区旅游厕所达到AA级标准,切实提高旅游景区、城乡和国省道沿线公厕建设与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节加大文旅产业投入力度

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作用,设立与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和旅游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旅游专项资金或旅游产业扶持基金,确保每年安排比例,并逐年提高增幅,继续加大旅游业资金投入和宣传力度。创新旅游投融资平台,建立PPP、众筹等多元化融资模式,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争取大企业、大集团深入参与,拓宽旅游业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基层旅游服务业发展,着力提升餐饮、住宿、娱乐等接待能力,形成大投入、大建设、大项目的旅游业发展格局。

提升乡村旅游开发水平

依据自然风貌、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以农耕文化为魂、牧歌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古朴村落为形、创新创意为径,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尼勒克县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产品,注重品质提升,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内涵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重点区。

建设乡村综合开发旅游区。重点在尼勒克镇、乌赞乡、科蒙乡、加哈乌拉斯台乡、马场等发展文化休闲、科普教育、健康养生、农业主题公园、特色动植物观赏、观光采摘园、垂钓园、园区经济等业态,凸显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场景,发展研学教育、田园养生、亲子体验、拓展训练等乡村旅游项目。

建设乡村观光体验旅游区。重点在乌拉斯台镇、喀拉苏乡、木斯镇、苏布台乡等发展鸽膳街、渔家乐、农事体验、观光采摘、水上乐园、花海观赏、水库渔场、休闲垂钓、民俗体验、村落风光、休闲农庄等业态,开发“后备箱”“伴手礼”等旅游产品。

建设乡村康养休闲旅游区。重点在种蜂场(蜜蜂小镇)、克令镇、胡吉尔台乡、喀拉托别乡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发展以湿地康养旅游、农业生态游、农业景观游、特色农牧业游为主的农家乐、牧家乐、森林人家、健康氧吧、生态体验、民俗民族风情等业态,顺应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发展民宿康养、游憩康养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发掘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欢庆的民俗节日活动、多样的民族特色美食和绚丽的民族服饰,发展民族风情游、游等业态,开发民族民俗特色产品。

“十四五”期间,按照旅游振兴“三个一”工程,重点打造“一乡一景”(每个乡镇场至少打造一个A级景区或者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一村一品”(每个行政村队至少排有一个特色旅游产品,带动一批当地群众就业增收)“一业一加”(每个职能部门牵头至少一个相关产业,实施至少一个“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力争全县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机制完善、带动力强的休闲农业精品园区,推介一批视觉美丽、体验美妙、内涵美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促进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通过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让消费者吃得放心、买得舒心、玩得开心。到2025年,依托尼勒克县得天独厚的种养业、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和人居环境等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实现产村融合发展,确保尼勒克县建设成为在新疆乃至全国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乡村休闲旅游重点县。

强化规范管理与服务

提高综合素质,为消费者提供热情周到、贴心细致的服务,落实好“微笑新疆”服务行动,规范服务流程,规范服务礼仪与服务流程,增强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塑造规范专业、热情主动的旅游服务形象,持续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强涉旅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爱旅游、能干事、有担当的旅游人才队伍,全面提高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形成“快进漫游”的旅游服务业态。优化车站、商场、景区等公共区域的安检措施。推动智慧康养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多场景的城市康养云服务平台,提供涵盖行业内多维度洞察分析的康养大数据服务为战略定位,推进3A级以上景区内WIFI全覆盖,实现“一部手机游尼勒克”。将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旅游标识纳入城市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规划建设。

节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从传承历史文脉的高度,系统做好文化挖掘、资源保护和规划开发工作,从古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中,发掘古时“驿站”的史料与实物考证,结合现代丝绸之路经济文化脉搏,开发旅游业。打造尼勒克奴拉赛铜矿遗址、吉林台沟口遗址、吉晟寺、屈勒图木坎布喇嘛塔等历史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文化价值,做好做实文化旅游产业。同时,加大历史遗迹的保护、修复和开发,存续文化遗产。

专栏7尼勒克县“十四五”文旅重点项目

旅游产业提升

尼勒克县阔尔克房车营地建设项目、尼勒克县金志焦化工业旅游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乌拉斯台镇一道弯二期建设项目、尼勒克县西环路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吉林台库区水上乐园项目、尼勒克县唐布拉印记部落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奇仁托海景区建设项目、唐布拉景区伊森布沟旅游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孟克特沟景区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六道湾景区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奇仁托海温泉度假村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唐布拉景区补短板项目、尼勒克县布隆温泉旅游建设项目、唐布拉4A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喀什和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尼勒克县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项目、尼勒克县蒙玛拉森林公园项目、尼勒克县乌赞镇乌赞沟旅游项目。

第八篇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

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侧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聚焦交通、水利、通信等重大领域,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大幅拉动重大领域有效投资,着力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质量,破解经济发展瓶颈制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第一章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公路项目建设。力争G577精河—伊宁县一级公路、S242线尼勒克县—巩留县一级公路“十四五”期间建成通车,加快G217线一级公路、S315线乔尔玛—县城一级公路国省干线提等改建升级,推进孟克特—独山子岔路口(老天山路)、唐布拉旅游道路、X779线沙尔湖松—乌拉斯台乡改建道路、蜂场—阿尔斯朗沟—79团雪山沟道路,喀什脑孜道路等一批旅游道路建设项目,打破制约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推进X774线科蒙乡—胡吉尔台乡—G218线改建道路、Y096线县城—水泥厂—加哈乡阔克阿尕什村道路、Y070线S315线—火车站道路、Y071线喀拉苏乡—加尔托干村—吐普辛村道路、X777线县城—科蒙乡改建工程、X776线县城—克令乡阔依塔斯村道路等一批县乡重要农村道路提等改建,推进500公里一般农村道路建设、18座1200延米危桥改建等一般农村公路及危桥改建项目。推进南方矿业道路等一批资源路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四五”末实现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更加优化,质量明显提升,养护全面加强,路域环境优美整洁,农村客运和物流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形成城乡交通一体化新格局。

专栏8尼勒克县“十四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1.国省干道工程

G578线墩麻扎-尼勒克县城一级公路、尼勒克县蜂口—S315K113+110道路、S242线(尼勒克-巩留一级公路)、G577线精河至伊宁县公路建设项目、G217线独库高速公路、S315县k145+600-库克拜-水泥厂项目、S315线路提升一级公路(县城-乔尔玛)、尼勒克县马场G217线+683+780喀什脑子路段项目、独山子-孟克特-唐布拉路建设项目、尼勒克县S315县k46+000-淞沪铁矿道路。

2.公路工程

尼勒克县西三乡村组道路工程、尼勒克县通村油路改建工程、尼勒克县中部乡(镇)村组道路建设项目、尼勒克县种蜂场村组道路建设项目、X777线(县城—科克浩特浩尔蒙古乡段道路改建工程)、X774线(科蒙乡—木斯镇)、X779(吉林台—乌拉斯台镇旅游道路)线尼勒克县乡村桥梁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唐布拉景区旅游收费道路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农牧道路建设项目、尼勒克县马场大桥项目、尼勒克县乔尔玛-喀什脑子道路项目、尼勒克县亲水游乐区环湖路项目、尼勒克县水电局大桥项目。

4.铁路

奎—库铁路(尼勒克县段)、伊宁-阿克苏铁路工程(尼勒克县段)、奎-库铁路(尼勒克县段)。

5.通用机场设施

尼勒克县唐布拉通用机场。

积极推进铁路项目。建设加快项目规划设计,抓紧做好乌鲁木齐至奎屯至伊宁至霍尔果斯(尼勒克段)高速铁路项目建设。配合做好奎屯-库车铁路(途径尼勒克段)前期工作,配合做好伊宁至阿克苏铁路(尼勒克段)前期工作。

抓紧推进通用机场建设。积极与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公司和新疆民航空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等部门对接,加快推进尼勒克通用机场项目建设(主要由通用机场和6个机坪组成)。

第二章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建设一批重点水利工程

加快建设一批水利骨干工程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项目,完善大中小微协调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依托西部三乡引水灌溉工程、喀什河中游灌区引输水工程、尼勒克沟引水枢纽除险加固工程、克令引水枢纽除险加固工程、黑山头渠首除险加固工程等,与“新基建”相结合,着力构建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解决工程性缺水的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加快实施重大节水工程

运用成熟适用的节水技术,结合胡吉尔台干渠及灌区饲草料地节水灌溉续建工程、木斯乡北山坡扬水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乌拉斯台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种蜂场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等,在全县开展农业节水增效,全面提升了重点节水水平。

第三节实施城乡饮水安全项目

聚焦以民生改善为目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抓手,推进尼勒克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和农村分散供水标准化建设,形成全县城乡一体化网络供水体系。针对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供水企业的扶持措施,给予建设用地、税收规费等多项优惠减免。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创优营商环境,为供水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充分利用企业在供水方面的专业优势、管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参与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实行政府服务、行业监管、企业独立运营模式。按照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水价、统一水质、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的原则,以吉林台一级水库水源为主体,突出水源建设和水源地保护,通过管网延伸、乡镇水厂提升改造、对种蜂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木斯镇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哈乡胡吉尔台村、阔克阿尕什村水源改造工程、苏布台乡套苏布台村二小队水源改造工程、乌赞镇乌赞村水源改造工程、科蒙乡奇仁托海村水源改造工程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升级改造,打造农村饮水安全“升级版”,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高质量的水。

第四节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工程

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的转变。全力打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攻坚战。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管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结合水资源动态监测建设项目,对全县现有157个取水口,严格按照红线分配指标管理。以减少开采、增加补给“一减一增”的具体路径,提高地下水战略储备。

第五节建设一批水美乡村项目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先行先试,探索和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重点开发小喀拉苏沟下游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加哈乌拉斯台乡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以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为目标,探索“河湖+村庄”模式,突出系统治理,统筹水系连通,以河流水系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集中连片统筹规划,实行水域岸线并治,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实现“河畅、安全,水清、景美,宜居、活力”的目标。

第六节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践行水土保持理念,强化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防治,采取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等多种措施,重点推进喀什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治理、重点山洪沟治理、防洪工程建设,重点开展乌赞镇尼勒克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加哈乌拉斯台乡胡吉尔台沟防洪工程、苏布台乡苏布台沟下游段防洪工程、尼勒克沟乌赞镇乌赞村段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等。实施喀什河防洪和景观相结合,步道建设和绿化,新建护岸,清淤疏浚,加固堤防,提高河道的防洪减灾能力,改善两岸农田的灌溉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专栏9尼勒克县“十四五”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尼勒克县种蜂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尼勒克县木斯镇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2.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尼勒克县尼勒克沟引水枢纽除险加固工程、尼勒克县克令引水枢纽除险加固工程、尼勒克县黑山头渠首除险加固工程。

3.灌区改造工程

尼勒克县喀什河中游灌区引输水工程、尼勒克县西部三乡引水灌溉工程、尼勒克县木斯镇北山坡扬水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尼勒克县种蜂场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尼勒克县乌拉斯台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

4.牧区水利工程

尼勒克县胡吉尔台干渠及灌区饲草料地续建工程、尼勒克县乌赞镇东干渠工程、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加林郭勒东干渠牧区水利工程、尼勒克县尼勒克沟西干渠工程。

5.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尼勒克县博尔博松河苏布台乡博尔博松村段防洪工程、尼勒克县大喀拉苏河喀拉苏乡库孜巴斯村至赛普勒村段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尼勒克县乌赞河乌赞村段中小河流域治理、尼勒克县尼勒克沟乌赞镇乌赞村段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尼勒克县索孜木图河胡吉尔台乡索孜木图村段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尼勒克县大喀拉苏河喀拉苏乡加林郭勒村至库孜巴斯村段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6.内陆河治理项目

伊犁喀什河尼勒克县种蜂场段防洪工程、伊犁喀什河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乡至喀拉苏乡段防洪工程、尼勒克县巩乃斯河木斯乡段防洪工程(二期)、尼勒克县巩乃斯河木斯乡段防洪工程(三期)、尼勒克县喀什河科蒙乡段防洪工程、尼勒克县喀什河加哈乌拉斯台乡段防洪工程、尼勒克县克令乡黑山头村防洪工程、尼勒克县喀什河胡吉尔台乡段防洪工程、尼勒克县喀什河克令乡段防洪工程、尼勒克县喀什河克令乡段防洪工程。

7.应急防洪工程

尼勒克县苏布台乡苏布台沟下游段防洪工程、尼勒克县科蒙乡恰哈那木村应急防洪工程、尼勒克县加哈乡胡吉尔台沟防洪工程、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乡胡吉尔台沟防洪工程、尼勒克县克令乡群吉沟应急防洪工程、尼勒克县克令乡喀拉巴斯陶沟应急防洪工程、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小喀拉苏沟应急防洪工程、种蜂场恰特塔勒沟应急防洪工程、尼勒克县种蜂场布布拉克沟应急防洪工程、尼勒克县乌拉斯台乡乌亚拜萨依沟应急防洪工程、尼勒克县苏布台乡套苏布台村塔勒德萨依沟二组居区段应急防洪工程、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加尔托汗沟大桥上下游段应急防洪工程。

8.城镇供水

尼勒克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

9.大型水库

尼勒克县尼勒克沟水库工程、尼勒克县加勒库勒水库。

10.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项目

尼勒克县水资源动态监测建设项目。

11.河流生态基流确定项目

尼勒克县河流生态基流确定项目、尼勒克县河流生态基流确定项目。

尼勒克县喀什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尼勒克县加哈乡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建设项目、尼勒克县胡吉尔台乡胡吉尔台沟小流域治理工程、尼勒克县喀什河中上游河谷次生林生态修复工程、尼勒克县木斯镇防渗渠建设项目-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等。

第三章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推进电源电网建设

完善各电压等级网架结构,依托现有的750千伏变电站,优化220千伏网架,补强110千伏线路,全力促进尼勒克县光伏及风力发电项目的落地。加快35千伏输变电项目建设,消除尼勒克县35千伏变电站单线串供隐患。加大10千伏及以下农配网投资力度,持续深化供电服务保障能力,满足西三乡农业灌溉用电需求,加强充电桩、电采暖建设运营支持力度,促进“新基建”快速发展。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积极利用先进信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改造提升电力系统,不断提高电网协调性、灵活性、可靠性和运行效率。到2025年,全县共建成充电站50个,充电桩224台,其中直流充电桩117台,交流充电桩107台,电动自行车充电桩1200台,新增用电负荷13045千瓦。

第二节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新能源产业

充分利用光照充足、空气通透性高、光热利用率高的优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引进企业落户建设光伏发电站,加快“西三乡”光伏能源产业建设和使用管理。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新能源产业创新能力,加快300万千瓦风光水储一体化建设,实施一批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发电示范工程,有序开展智能光伏、风电制氢试点工程,推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将可再生能源打造成为全州乃至全疆最大的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县争取建成230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同时,大力提升运行维护管理水平,做好检查运行维修,保证发电正常,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清洁能源支撑,促进能源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

第三节推动输配电价改革

进一步完善和继续深化输配电价改革需要。坚持输电系统与配电系统分开,合理确定配电成本,形成科学配电价格,根据市场的变化科学进行调整。以输配电价改革为契机,改隐形暗补为明补,并逐步减量、取消工商业对居民补贴,分阶段解决电价交叉补贴问题。明确和统一输配电价定价目标,引导电网企业以政府事先核定的准许收益(率)为财务目标。建立专业性的第三方成本监审与评估制度。

专栏10尼勒克县“十四五”电力改造与新型能源重点项目

1.加油、加气站项目

尼勒克G578服务区南北(一对)加油站项目、尼勒克G577服务区加油站项目、尼勒克县森林公园加油站、尼勒克县木斯镇218高速路南北加油站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乌拉斯台乡建设L-CNG加油加气站项目、尼勒克县唐布拉景区加油站项目、尼勒克县乔尔玛加油站项目。

2.农村电网工程

尼勒克县35千伏变电工程、尼勒克县西三乡输变电工程、尼勒克县农村电网工程、尼勒克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

3.新能源

尼勒克县200万千瓦农牧光互补融合发展示范基地项目、尼勒克县220万千瓦水光互补融合发展示范基地项目、尼勒克县100万风光储一体化新能源示范基地项目。

4.煤炭及煤化工

尼勒克县布布拉克园区改造提升项目、尼勒克县储煤场建设项目、尼勒克县科尔克煤矿项目、尼勒克县吉仁台煤矿项目。

第四章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稳步推进5G尼勒克建设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和光线进村工程,稳步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全面开放、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持续深化5G与工业、教育、医疗、物联网等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为尼勒克县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全面提速尼勒克县5G建设和发展步伐。稳步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项目实施,新建5G基站130座,深入探索5G行业智慧化应用,让广大客户“用得上、用得好”,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移动5G通信网络,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融合应用。大力实施村村通网络覆盖工程,推进骨干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升级改造,提高城乡光纤宽带覆盖率,全面助力尼勒克县新型数字经济发展。力争2025年,实现县城主城区双千兆光纤宽带全覆盖,基本建成高速连接、协同计算、智能决策、绿色安全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第二节做好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与管理工作

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从智慧城管、智慧公交、智慧市政、智慧社区着手,整体推进城市智慧化管理。要按照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对项目设计、建设内容、技术标准和运营维护等进行审核把关,坚决杜绝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和不实用的建设。各部门、各单位认真研究本行业本系统的信息化建设需求,紧密结合实际,科学设置功能板块,突出实用性,优化设计,注重质量,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第三节建设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

立足县情、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县级融媒发展机制,紧紧抓住“内容为王”这一重点,充分发挥“小而精”“全而新”“快而好”的独特优势,精心策划,创新生产具有尼勒克地域元素的融媒产品,着力讲好尼勒克故事,传播尼勒克好声音,提升尼勒克影响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提质增效、推进深度融合,加强人才培养、筑牢发展根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健全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在完成标准化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个性化升级改造的发展之路,着力打造个性化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提升综合影响力,做优做强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第四节建立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络

遵循“先进、科学、安全、稳定、实用、可靠、操作简单”的指导原则,并综合考虑建设成本、施工方便、维护简单等重要因素,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扩建、改造等留有余地,从系统性能、可靠性、可扩展性、实时性着手,加快全县应急广播工程建设,确保在战时至少可以覆盖全县境内所有广播电视用户。试点播出一套应急广播电视节目,在户外大屏、公交电视、应急广播音柱、喇叭等终端播放,实现对广大群众进行应急事件应对科普、实时天气预报、重点新闻回顾等。

专栏11尼勒克县“十四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尼勒克县电信公司5G工程、尼勒克县5G覆盖工程、尼勒克县数字化农业基地项目、尼勒克县电子商务信息化产业项目、尼勒克县数字畜牧业平台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数字渔业平台建设项目和新疆黑蜂养殖数字化体验项目。

2.社会治理智慧化建设。尼勒克县社会治理智慧化建设工程。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治安状况和群众安全感的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信息进行综合集成,对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第九篇依托“两霍两伊”,融入“一带一路”

抓住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机遇,依托自治州党委提出的“两霍两伊一体化”和“两极、一区、多集群”产业集聚发展布局,不断完善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第一章主动融入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给新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尼勒克县带来了“借船出海”的机会,融入“一带一路”、参与国际分工,是尼勒克县“十四五”期间谋求自身发展、打造外向型经济的重要途径。发挥地处伊犁河谷枢纽东联西出的比较优势,其定位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驿站”“伊犁东五县交通物流配送集散中心”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转接点。

尼勒克县在配合“一带一路”倡议方面,建成区域性交通枢纽完全符合伊犁发展的需要,具有建立国际现代物流分拨中心的功能。因此,尼勒克县将紧紧抓住自治州“口岸经济”建设的发展机遇,建立与霍尔果斯互通互联机制,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十四五”期间,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尼勒克县更有机会为国内沿海厂商在供应中亚跨境电商市场提供大型仓储配送园区。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和地方性合作交流的拓展,进一步加强与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能源矿产、农业旅游相关领域的合作,不但会巩固包含尼勒克县在内的新疆区域能源进口资源加工基地的地位,还会在农产品加工、特色康养旅游、商贸活动、中医保健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和发展。

第二章精准对接国际市场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尼勒克县将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将依托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面向中亚市场,发展本地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开发少数民族妇女手工刺绣产品、纺织、服装、化妆品、中医药、食品、民族手工艺品、哈萨克族传统马具等,加大满孜拉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的扶持力度,在谋求对接国际市场的同时,尼勒克县将把“一带一路”作为对外开放的“黄金通道”,在“一带一路”中找准位置,在开放搞活中站稳脚跟,在国际市场中寻找商机,全方位扩大外贸进出口业务,全天候为开展合作交流业务提供条件,尽快让冷水鱼、低氚水、黑蜂蜂蜜、伊犁泥馕—比娜木等一大批特色品牌农产品进口岸、出国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加“哈展会”、“亚欧博览会”、“食品博览会”等展会洽谈活动,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贡献尼勒克县力量。

第三章创新招商引资思路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树立全要素招商理念,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氛围,举全县之力抓项目、建园区、大招商、上工业,充分利用援疆优势,以江苏省为重点,辐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积极建立联系、沟通、合作、信息反馈机制,确保对接洽谈精准到位,项目精准落地。

聚焦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围绕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重点引进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新型建材、绿色产品加工、现代信息化、电子元器件装配等产业。围绕建设绿色生态特色经济基地,重点引进农畜产品系列精深加工项目,加大有机绿色黑蜂蜂蜜、乳品、旱田面粉、肉制品、旅游食品、中草药种植及深加工等方面招商力度;围绕“百里长卷·天然画廊”旅游品牌形象,重点引进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旅游文化、娱乐、住宿、体育、商品开发等为主的旅游项目。围绕打造新能源示范基地,重点引进可再生能源、绿色节能建材、利废环保建材等项目。紧盯重点行业和重点乡镇,注重在产业链招商上寻找突破口。

加强沟通交流合作。以诚招商、以心爱商、以情感商、以惠邀商、以利留商,继续发挥在外创业的尼勒克县籍企业家、知名人士、专业人才作用,大力开展委托招商;借助协会、商会桥梁作用,鼓励尼勒克县籍企业家回乡创业,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通过密切对接与洽谈,精选、优推、快联各类招商项目,全方位为招商引资提供优质服务,制定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提倡“非禁即入”,为企业落地入驻营造良好环境,真正把好的项目和优秀企业引进来、落得下、行得稳,力争每年都能有序的实现招商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包装一批。各乡镇场每年至少上马3-5个招商引资项目,持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县将以融资合作、技术合作、产品推广等方式发展壮大和扩大项目投资领域。完善招商责任机制,每年分别引进超5亿元项目2个以上。到2025年,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亿元,年均增速15%以上。

第四章建立丝绸之路重要支点

坚持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全疆优惠政策的洼地、企业家投资的乐土,一对一跟踪落实国内外招商推介会成果,不折不扣地推进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壮大物流、金融、旅游、商贸、信息五大业态,努力构建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合作中心及配套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促进产业聚集,推进产城融合,在已经建成国家卫生县城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精品城市。

完善对外开放平台,依托“两伊两霍”,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健全与对口援疆省市及内地地区开放对接平台,建设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服务平台,打造一批产业转移示范区,在更大范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拓展市场空间,大幅拉动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和带动出口增长,为尼勒克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到202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600万美元,力争完成200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企业达到5家。

第五章打造丝绸之路“十大基地”

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驱动,依托“两霍两伊”新布局,通过打造符合尼勒克县情、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基地,重点打造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冷水鱼智慧化生态养殖、富硒小麦生产、电力及其新能源产业、新疆褐牛种畜繁育、肉类加工及其乳制品产业、新疆黑蜂标准化养殖、新疆“天山伊犁药谷”中药材产业、种鸽养殖、鲜切花生产等“十大产业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原料供应基地化、出口加工规模化、产品品牌名优化、产业链结构合理化,让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充分,促进“十大基地”转化为全新的生产力。

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是扩大绿色食品规模,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期间,尼勒克县将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坚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食品消费安全,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选择冬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品种,限量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带动标准化基地建设,力求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力创绿色食品和质量安全知名品牌。

全国冷水鱼智慧化生态养殖基地。将其作为国家级产业融合发展和新技术渗透型示范园项目。采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重点是做精三文鱼、虹鳟鱼等为主的冷水鱼类繁育基地,依托喀什河流域喀拉苏乡部分水域、吉林台水库、科蒙乡奇仁托海村南侧水域等水面发展网箱养殖。重点研发冷水鱼产业核心技术。并制定三文鱼孵化技术、绿色生态冷水鱼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动物性水产制品等地方标准。通过精心打造三文鱼生态智慧化养殖基地,以特色有机农作物生产、三文鱼+有机果蔬综合利用示范区区域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旅游农业、精细农业、网上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为发展方向,打造“天山跃出三文鱼”冷水鱼文化,实现“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全国富硒小麦生产基地。硒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氧化等多种功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富硒小麦转化为富硒面粉后,可方便消费者补硒。尼勒克县山区具有生产富硒小麦环境,规范实施富硒小麦种植技术,依托富硒小麦示范基地的大面积推广,可开发生产富硒面粉、富硒挂面、富硒胚芽粉等优质、安全、健康、高端农产品,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土地附加值,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

新疆电力及其新能源产业基地尼勒克县目前拥有伊犁州唯一的750千伏变电站,水能蕴涵量1200万千瓦时,已建电站总装机容量是113万千瓦,年均可以发电35亿度,要突出发挥尼勒克县丰富的水能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乌赞和苏布台可再生能源、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水光互补等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延伸新能源产业链,引进新能源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集发电、产品制造、新能源产品应用等产业链。全方位推进水光风电为一体的示范发展园区。全力推进“电化尼勒克”建设,将国网公司作为尼勒克东部地区备用电源,尽快实现兵地电力互备、电力资源共享,确保双回路供电,从根本上确保县域安全供电保障,加快和完善输供电体系建设。

新疆褐牛种畜繁育基地。把新疆褐牛作为尼勒克县畜牧业的当家品种,以扩量、提质、安全、增效为目标,加快新疆褐牛种畜繁育基地建设,为各族农牧民科学养殖新疆褐牛起到科技示范引导作用。始终坚持品种良种化、产品品牌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农牧民组织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新疆褐牛的良种推广力度,加强新疆褐牛种植资源科学有效合理持续的开发利用,切实加强新疆褐牛改良体系建设,推进新疆褐牛种畜繁育及其养殖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满足市场对畜产品种类质量的更高需求,提高新疆褐牛养殖的整体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

新疆肉类加工及其乳制品产业基地。把培育肉类加工、乳制品企业作为主攻方向,建立集畜禽收购、屠宰加工、肉类分割、肉制品加工、肉品卫生检验、冷冻储藏、冷链运输、乳制品加工、肉乳产品的批发零售于一体的功能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条,重点培育一批以高端牛肉、有机羊肉、传统马肉、特色家禽以及牛、马、驴、骆驼等系列乳制品为代表的尼勒克县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绿色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全方位打造新疆肉类加工及其乳制品产业基地,实现牲畜存栏、出栏量“双提升”,促进全县畜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增长。

新疆黑蜂标准化养殖加工基地。积极培育蜂业知名品牌,以黑蜂、山花蜂蜜特色产业为依托,开发和生产以中老年保健为主的蜂蜜、蜂王浆、花粉、蜂胶等产品,以蜂产业精品化、蜂产品高端化、蜂发展多元化为突破口,强势推进黑蜂产业和蜂产品加工业,力争把蜂产业做成优势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新疆“天山伊犁药谷”产业基地尼勒克县分布有甘草、天山雪莲、贝母、肉苁蓉、红花、芍药、黄芪、金银花等野生植物药材近千种,是十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宝库。大部分地方水草充足,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这些独特的自然环境,为中药材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水土光热条件。尼勒克中药材开发有很好的基础,通过中草药种植业和加工业,拓宽产业增收渠道。

新疆种鸽养殖基地。采用生态模式养殖种鸽,以苏布台乡种鸽养殖示范项目为基础,建设一定规模的种鸽养殖基地,加大种鸽养殖推广力度,增加种鸽养殖量,加强种鸽养殖技能培训工作,提高饲养质量,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十四五”期间,建设尼勒克县10万只肉鸽基地,带动和辐射农民增加收入。

新疆天山鲜切花生产基地。在现有花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加强新品种的培育及引种驯化、建立低温流通的综合保鲜体系、应用工厂化育苗及设施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建立起伊犁河谷鲜切花网络流通体系,建设大型花卉生产与批发市场。

第十篇加快农村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切实推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章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第一节实现有效衔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新决策新部署,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乡村振兴重点,确保脱贫村、脱贫人口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确保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乡村振兴有序推进。一是抓好政策衔接,落实好中央政策文件,立足实际对相关政策进行优化完善,从超常举措向常态帮扶转变,从集中攻坚向长效机制转变;二是抓好规划衔接,组织编制《尼勒克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深化细化具体措施;三是抓好产业帮扶衔接,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转变,支持脱贫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四是抓好就业帮扶衔接,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五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衔接,持续改善乡村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六是抓好公共服务提升衔接,持续改善乡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医疗卫生基础条件;七是抓好重点扶持村衔接,确定一批乡村振兴重点扶持村予以帮扶;八是抓好考核衔接,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进一步聚焦农村低收入人口,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坚持市场化导向,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实施精准帮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节实施常态化监测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预警,继续精准施策。千方百计巩固“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成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的机制切实加强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自然灾害等影响发生返贫,既要防止返贫,又要防止发生新的贫困,制定针对边缘户不发生新的贫困的政策措施,精准扶持,及早防范,特别要防止发生规模性的返贫现象。

第三节做好产业帮扶

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脱贫产业,以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把发展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关键,进一步接续和拓展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电商扶贫等行之有效的扶贫业态和模式,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对脱贫村产业帮扶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把扶贫产业升级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品牌化产业。重点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含牛羊马产品和乳制品以及馕产业、冷水鱼、蜂产品、中药材、旅游、少数民族刺绣等特色优势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效益好、品牌响的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拓宽产业扶贫增收空间,将产业扶贫打造成为持续增收之源,扶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增强乡村产业的竞争力。

第四节持续政策支持

“十四五”时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对摆脱贫困的村在5年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同时,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对于持续关注户、保障兜底户、返贫风险户、动态边缘户等相对农村低收入群体进行精准识别管理,依托现有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平台,实行一年一调整,应识尽识、建档立卡,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对于已经退出贫困的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村和移民新村、“十三五”期间未能享受扶持政策,且生态环境较差、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山区村、部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国营农牧场改制行政村,按照政策要求,根据其实际情况,列入乡村振兴重点扶持村同步推进。

加快乡村振兴重点扶持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文化扶贫、旅游扶贫、健康扶贫、减灾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等多层次政策保障体系,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过渡期内的连续性,帮助扶持对象增长致富能力。

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将脱贫攻坚成熟定型的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社会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制度体系成果,以及“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九个聚力攻坚”“九清”等有效措施举措,转型应用于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全面对接衔接,推动工作延续升级。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帮摘扶、摘帽不摘监管,继续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与解决相对贫困紧密对接,保持现有的帮扶机制体制总体稳定。

第二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节力求产业兴旺

树立大农业融合理念、大市场抱团理念、大资源整合理念、大生态绿色理念和大网络特色理念,以延伸链条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打造牛羊肉、乳品、马产品、蜂产品、果品、红花、富硒小麦等“全产业链”,推进一产延伸、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的融合发展,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供应链重组“三链重构”的发展路子,着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水平。通过产品、技术、制度、组织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组织化水平,推动农业、牧业、林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县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振兴格局,产业带动能力明显提升,各族农牧民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能力,全县农牧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为产业优势。到2025年,全县农村产业振兴总体实现“五个一”基本目标。即,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做强一批产业基地、发展一批带动主体、建成一批产业振兴示范村、打造一批产业品牌,确保“户户有产业项目、人人有增收门路。

节强化人才支撑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和改善乡村学校教师待遇,采取公费师范教育等方式,吸引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加强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力培育农村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并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培训、就业技能培训等职业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加大农村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搭建社会工作和乡村建设志愿服务平台,支持和引导各类人才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第四节坚持文化传承

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不断完善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推动价值观落实落地。大力推进文化润疆战略,不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引导农民养成睡觉上床、做饭上灶、吃饭上桌、学习上书桌等好习惯,树立现代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巩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体地位,依法推进各民族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持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推进“四馆一站”免费开放向乡村延伸,建成覆盖全面、功能齐备、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加强农村宗教管理,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宗教观。大力推进世俗文化、现代文化发展,教育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俗。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乡村良好习俗,培育和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树立新的社会公序良俗标尺,建设新乡贤文化。采取措施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计划的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特色村落。大力发展乡村的文化体育产业。弘扬红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推动乡村传统工艺振兴,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第五节促进生态宜居

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改善乡村生态环境。鼓励采用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等先进的种养殖技术,优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森林、草原、湿地保护修复,开展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绿化美化乡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综合整治农村垃圾和污水。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安全住房保障机制,引导农民建设功能现代、结构安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与乡村环境相协调的宜居住房。禁止超范围使用农药、兽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耕地养护、修复、休耕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在政策上引导乡村从单纯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转入美丽乡村的长效管理;统筹县域乡村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建设具有新疆特色、尼勒克特点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创新实行“路长制”“河长制”,采取志愿者包路段、农户包庭院等方式,加快推进“厕所革命”,常态化开展日常保洁、管理维护等工作,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基础完善、生活殷实的美丽乡村,让康养胜地、田园牧歌、秀美乡村成为靓丽名片。全县争创2个美丽牧区、国家级美丽乡村2个,自治区级美丽乡村6个。高标准挖掘、筛选一批精品庭院,健全完善“美丽庭院”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推动美丽庭院建设从“点”到“线”向“面”上推广,着力发动创建“美丽庭院”1000户以上,积极培育美丽田园品牌,力争建成万亩美丽田园示范园。

第六节加强乡村组织建设

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切实加强乡镇人民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力量,建立乡镇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和网上办事平台,把乡镇建设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的全面领导作用,维护农牧民合法权益。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基层一线工作,落实农村基层干部相关待遇保障,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工作干部队伍。始终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作为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为路径,以建立高效的村级治理平台为保障,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推进“雪亮工程”“扫黑除恶”、法治乡村建设,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支持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设立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鼓励在村民委员会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人民调解工作,深化农村基层组织依法治理。坚持县乡村联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监督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加强基层纪委监委对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联系和指导。到2025年,实现乡村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乡村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雄厚基础。

第七节共同实现生活富裕

坚持富民兴县战略,把共同实现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把本级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深入实施扩大就业工程、增收致富工程、教育提升工程、全民健康工程、社保扩面工程、安居保障工程、“煤改电”工程、公共安全保障工程、稳定惠民工程、乡村振兴工程等“十大惠民工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实施健康乡村战略,推动城乡教育和健康事业一体化发展。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全面落实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进城农民自主创业,加大对进城农民创业担保贷款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努力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持续提高民生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将共同实现生活富裕的根本目标有效贯穿于乡村振兴发展的全过程,全面推动乡村

形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良好局面。

第八节落实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坚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调整完善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优化乡村营商环境,鼓励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增加对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规模,依法完善乡村资产抵押担保权能,加大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支持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依法开展互助合作保险。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满足乡村振兴的用地需求。

第三章健全农业经营体系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示范社,创建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农字号”龙头企业。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内部行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服务功能,支持专业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到2025年,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20家以上,提供就业岗位4000个,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家,创建自治区示范家庭农场2个,规范提升我县农牧民合作组织30家,力争创建自治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土地托管、草畜联营等多种形式,提升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

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

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创新股权式、合作型等更为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与龙头企业对接,带动小农户打通从农业生产向加工、流通、销售、旅游等二三产业环节连接的路径,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增值收益。

第四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配套政策体系,创建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训、创业孵化基地,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创新培训组织形式,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尊重农牧民的学习、生产与生活规律,结合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日常话语习惯,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技术培训的效能。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从而切实提高培训效率,最大程度将农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持续在“育”上下功夫,大力培育乡村生产经营管理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农产品营销人员和财务专业人员。完善乡村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服务保障、激励考核机制,壮大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开展“农民夜校”大规模培训活动,继续实施“百干万”工程,(百名行业精英领军人物、千名乡村振兴人才、万名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和“一户一个明白人”培训工程,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充分发挥“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包村干部作用,把先进的理论知识“翻译”成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生活的语言,在农户家中、田间地头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更好引领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做思想觉悟好、致富能力强、文明素质高的新时代职业农民。

第十一篇建设新型城镇,促进城乡融合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具有区位优势、特色资源以及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新型小城镇。巩固尼勒克县国家级卫生县城的荣誉称号,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营造社会管理有序、环境整洁优美、生活舒适健康的城市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章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突出“一城牵引”、强化“三极辐射”、形成“全域融合”的功能布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三条控制线,逐步形成城镇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

建设县域枢纽核心区。突出龙头引领作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高端要素、规模人口的集聚承载能力,增强优质产业、先进功能的吸附能力,增强以城带乡、产业融合的支撑能力,高标准规划建设集生态旅游、康养健身、民族文化、宜居宜业、功能完备的特色县城。以武进一二三产业整合示范园区(含武进中小企业创业区、馕文化产业区)为基础,通过招商引资,强化项目建设,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有序转变,形成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体系,引领县域经济核心区建设。

优化空间布局功能区突出“一城牵引”、强化“三极辐射”、形成“全域融合”的功能布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三条控制线,逐步形成城镇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

规划“两带七景”康养城。“两带”,喀什河生态景观带、乌赞河生态景观带;“七景”,蜜湖公园景区、布隆生态公园景区、南山公园景区、湿地公园景区、滨河公园景区、儿童游乐园景区、万亩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景区,让甜蜜、多彩、宜居的尼勒克更加迷人。

强化“三极驱动”。坚持块状组团、扇面发展,推动种蜂场(蜜蜂小镇、生态旅游、黑蜂产业)和苏布台(交通物流、富硒小麦、营养鸽膳)东西“两翼”“扇面”发展,积极培育木斯镇集商贸、林果业、花海旅游业于一体的特色小城镇,着力培育旅游名镇、农业强镇、商贸重镇,总体形成“三极驱动”,打造以“蜜蜂小镇”“绿色产业小镇”“天山红花”小镇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充分发挥尼勒克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依托东联“奎-独-乌”天山北坡经济区的重要发展廊道(G217线),西结“两霍两伊一小时通勤圈”(G578线),南邻新源县(G218线),北面直通博州精河(G577线)“四条国道”,打造“四条绿色经济走廊”。

构建“全域融合”支撑点。坚持点面支撑、多点发力,促进“全域协同”。充分发挥小城镇联结城乡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竞争力强的块状产业集群。支持全县各乡(镇)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比较优势竞相发展,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增长点。推进城镇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互促互补、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开放合作携手共赢,实现联动发展、一体化推进。争取苏布台乡、加哈乌拉斯台乡、胡吉尔台乡、喀拉苏乡撤乡建镇。

第二章加快建设新型城镇

第一节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打破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畅通人力资源跨所有制、跨区域流动渠道。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资源有偿退出机制,支持和引导进城落户农民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权益,增强农业人口在城镇落户积极性。在巩固国家级卫生县城荣誉称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构建社会管理有序、环境整洁优美、生活舒适健康的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9%以上。

第二节推进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推进城镇常住人口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逐步实现农民工就业创业、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医疗、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地就近入学政策,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权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农业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计划生育、健康档案等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到2025年,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100%,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

第三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一节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健全完善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机制,促进人才、土地、资金等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鼓励引导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完善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激励机制。强化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建立社会人才服务乡村机制,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一线倾斜,支持建立职称“双轨运行”直评直聘”等机制。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创建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训、创业孵化基地,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集体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不得违规买卖宅基地。

第二节提升城镇品质和人居环境

实施“四个提升”工程,加大棚户区、老旧小区、城镇道路、水电气暖、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改造力度,不断提高城市承载力。持续推进“两带七景”绿化工程,新建2个主题公园,实现县城绿化覆盖率达44%以上,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智慧公交、智慧市政、智慧城管上线运行,倾力打造舒适、便捷、智慧的现代城市生活。全面推进小区物业服务管理与基层治理有效衔接,不断提升城镇品质和人居环境。

节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推动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城乡共享,逐步建立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建立农村幼儿园与城市优质幼儿园“城乡联盟共同体”,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捆绑式发展。推进城乡医疗服务共享,加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建立文化结对帮扶机制,深入实施“万村千乡文化产品惠民行动”,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增加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

节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编制乡村规划,统筹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防止乡村建设“千村一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加快城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有序实施城郊非建成区域规划纳并,促进城镇供排水、供热、供气、生活垃圾处理等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向城郊乡村和规模较大的中小城镇延伸,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向乡镇延伸,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加快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专栏12尼勒克县“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项目

1.城市基础设施

尼勒克县停车场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城区排涝建设项目(一期)、尼勒克县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尼勒克县东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尼勒克县天然气管网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智慧县城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滨河城市道路改造项目、尼勒克县迎宾路城市道路改造项目、尼勒克县特色商业区配套设施项目、尼勒克县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换热站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排水管网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供热管网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城镇电网设施提升工程、尼勒克县智慧集中供热自动化工程、尼勒克县城区电采暖项目、尼勒克县乡镇煤改电项目、尼勒克县儿童公园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新城区综合建材市场项目、尼勒克县供电公司业务楼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明盛购物中心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信用社综合楼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滨河公园文旅聚集区建设性项目。

2.房地产开发

尼勒克县新画卷小区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华鼎小区建设项目、尼勒克融汇江山花园小区建设项目、尼勒克融汇江山花园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

3.城镇垃圾处理

尼勒克县村镇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尼勒克县垃圾资源利用发电项目、尼勒克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分类收集转运项目、尼勒克县城镇生活垃圾处理二期、尼勒克县建筑垃圾处理项目、尼勒克县生活垃圾裂解焚烧发电项目、尼勒克县县城废弃物规范回收网点及分拣中心项目、尼勒克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设项目。

4.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

尼勒克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棚户区改造项目。

第十二篇推进文化润疆,提升文明程度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伊斯兰教中国化,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文化润疆,提升文化软实力,凝聚起建设甜蜜、多彩、宜居尼勒克的强大正能量。

第一章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

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把文化润疆工程打造成凝心聚力的铸魂工程。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万家”活动,围绕贯通中华文化血脉、融入现代文明,精心谋划文化润疆项目。持续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广电精品润疆工程”“网络视听作品创作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头脑。推动中华文化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进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进基层文化阵地、进A级旅游景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滋养润泽各族干部群众的灵魂,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纪要精神》,深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全面正本清源、激浊扬清,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为经济强、百姓富、城乡美的尼勒克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第二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示范单位及个人创建,力争全县乡镇、社区、企业和宗教场所创建州、县级民族团结模范单位达到“四个百分之百”。常态化推进“访惠聚”驻村工作、“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做好尼勒克籍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入户走访,重点做好矛盾纠纷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摸排工作,全面掌握辖区存在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加强动态管理,早发现、早上报、早化解。

切实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巩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体地位,依法推进各民族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坚持学前教育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课程,实现各学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全覆盖,营造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氛围。

第三章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

坚持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更好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健康发展。加强对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领导,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宗教知识培训工作,注重培养和选拔精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熟悉掌握党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熟悉宗教工作和宗教知识、善于做信教群众工作的干部。加强爱国宗教界人士关爱培养,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经学思想建设,加强解经讲经工作,引导信教群众正信正行。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保护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尊重信教群众的习俗,保障正常宗教需求和合法宗教活动。加强驻村管寺工作,持续提高宗教活动场所服务水平,确保清真寺“七进两有”“九配备”,不断改善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活动条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教育,引导信教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依法打击宗教极端势力,持续推进去极端化。

第四章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深入学习和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持续扩大“学习强国”平台在全县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加强新疆地方史与祖国关系史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感恩幸福生活、厚植爱国情怀,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推进世俗文化、现代文化发展,教育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俗,加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典型人物宣传,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努力培育时代新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持续开展“净网”行动,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构建文明和谐清朗网络空间。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

第五章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按照“加强政策引导、夯实设施基础、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服务效能”的工作思路,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上,向基层倾斜。在服务对象上,始终关注社会各阶层、群体,特别关注农村基层群众、未成年人和弱势群体。在服务内容上,紧贴时代主题、紧跟基层需求,注重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在服务方式上,坚持方便群众、联动基层、不拘形式,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与提高群众文明素养结合起来。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组织开展“文化进毡房·欢乐在草原”“甜蜜尼勒克·多彩康养城”“我们的节日”“百姓大舞台”“乡村大舞台”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打好服务牌,引导基层群众使用数字“农家书屋”“休闲书吧”平台,开展线上阅读活动,满足基层群众想看书,看好书的愿望。打好暖心牌,开展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让更多基层群众享受到现代精神文化的乐趣,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免费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打好持久牌,利用微信群、微博、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快速向广大群众传播党的政策、现代文化、农牧业技术、农村经营管理知识以及科学有效防控疫情的方法。拓展文化消费领域,加快发展的文化产业,构建出一条群众愿参与、百姓可受益、经济能发展的朝阳文化产业链条,增加地方收入,惠及百姓生活。继续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城乡阅报栏(屏)工程、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全民阅读工程,提高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能力与传播能力,构建覆盖城乡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网络体系。打造尼勒克特色与品牌,深入挖掘尼勒克文博事业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掘打造一批彰显尼勒克地域特色的文化地标符号。做好吉林台沟口遗址公园、喇嘛塔、吉晟寺的文物保护,实施奴拉赛博物馆提升工程。加强托勒敖、正骨疗法、蒙古族长调以及汉哈维书法、土肥皂、骨雕制作、毡绣布绣传承人、格斯尔文化等系列非物质文化交流活动。2025年,全县将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群众艺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馆、游泳馆等公共文化设施8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建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得到有效覆盖。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加快推进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健身设施覆盖率,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健身工程建设深入融合。

第六章切实增强文化传播能力

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真正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主流文化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更好地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县乡两级融媒体要切实提高文化宣传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打通宣传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广泛开展文明创建,要以自信和开放的心态,网络时代中激发正能量,打好主动仗,建立多维立体的基层宣传文化工作新模式,以优势媒体外塑政府形象,及时报道政府举措、进展和成效,引导干部群众加深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巩固壮大舆论阵地,通过微博、微信、政府网站等网络平台与群众实现互动沟通,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说群众最想听的事,提升社会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努力为尼勒克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第七章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持续强化“健身惠及百姓,体育也是民生”理念,不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健身组织网络,提高体育服务质量,加快推进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健身设施覆盖率,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在全县12个乡镇、89个行政村率先安装农民健身器材设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健身工程建设深入融合。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特色化群众体育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康养尼勒克·体育惠民生,”为主线,精心安排国际拳击赛、马术比赛、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运动会以及篮球、柔力球、乒乓球、冬季马拉松、自行车邀请赛、太极拳、围棋、广场舞、健身气功、户外徒步等精品赛事,开展多种多样、精彩纷呈的全民健身活动。继续开展体育项目“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景区)志愿服务活动,让群众共享体育发展成果。保持和创新“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积极争办自治州自治区大型文化体育旅游等活动,着力打造“体育之乡”、文化大县、体育强县。发展休闲运动产业,探索发展运动产品、赛事活动纪念品等产业。实现10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10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

第八章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始终守好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提升意识形态领域治理能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决确保尼勒克县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持续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落实好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强化风险点梳理排查,完善审读专家人才库,严格审读把关工作。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专项治理行动,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全面清理,坚决扫除意识形态领域一切毒草毒瘤。切实管好用好各类媒体,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把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作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率地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专栏13尼勒克县“十四五”文化润疆工程重点项目

1.文化提升

尼勒克县文化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图书馆项目、尼勒克县博物馆项目、尼勒克县文化馆项目、江苏援疆纪念馆、乔尔玛纪念馆、尼勒克县电影院项目、尼勒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设实施尼勒克县歌舞剧院建设项目、实施尼勒克县文化艺术电影院建设项目、实施尼勒克县乡村数字电影院建设项目;实施尼勒克县档案馆建设项目。

2.体育事业

尼勒克县新兴文化体育广场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游泳馆项目、尼勒克县健身步道建设项目、尼勒克县自行车赛道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南山冰雪运动休闲特色旅游区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景区赛马场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景区滑雪场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乡村室内健身中心项目。

第十三篇彰显绿色理念,注重生态效益

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明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打好生态环境治理持久战,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尼勒克。

第一章严格生态环境管控

第一节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监管

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要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完善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严禁“三高”项目进尼勒克,严格执行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一律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认真落实城乡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坚决守住尼勒克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和环境质量的底线以及生态资源利用的上线。

第二节建立严密的县域生态环境法治

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及政策导向,发展绿色金融,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加强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执法司法制度。做好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的衔接,确保执法权在正确轨道运行,全面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注重执法与服务并进,切实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节完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机制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保护。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加强以喀什河为主干道的河流、排洪和灌溉渠道的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开展绿化行动,实现荒山荒坡、公路沿线、村庄路边、新建街道、农牧民小区、厂区周边等全面规划林带绿化,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监管,实施多元化、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机制,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实现水资源调入流域对水资源调出流域的生态补偿,开展上下游地区间生态补偿试点。

第四节建立农牧区大生态环境治理格局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积极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示范基地。

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建立全面保护系统恢复、用途管控、责权明确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健全耕地草源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长效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控制农林资源开发规模、降低利用强度、恢复生态功能。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与交易机制,建立健全促进绿色发展的价格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逐步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配额分配制度,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逐步推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减排收益机制,建立排污权交易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取水许可管理,推行节水评价制度,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第二章持续强化环境治理

第一节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

加强城乡大气污染治理,调整优化城乡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大力推进全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强化城乡联防联控、统防统治,全面执行最严格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加快燃煤企业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加大对水泥、建筑、采矿等行业污染源整治力度,推动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充分利用尼勒克电力能源充沛的资源优势,推进“电气化尼勒克”建设,实现一次性能源的效益转换。实施清洁能源行动,开展城乡结合部、农村民用和农业生产散烧煤能源替代工作,禁止燃烧秸秆,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加大可再生能源消纳力度。加强空气质量监测预报能力建设,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杜绝已取缔的企业异地转移和死灰复燃。加强城镇街道社区的环境卫生监管,。积极防治空气污染,提升城区立体化洁净水平。取缔“十小”企业,综合整治燃煤锅炉,改造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到2025年,县域细颗粒物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内,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2%以上。

第二节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治理,持续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改造扩容,开展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行动,提高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建立健全黑臭水体预防长效机制,确保城镇街道建成区黑臭水体的常治常清。建立污泥全过程监管体系,实现污泥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深化喀什河等流域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调查评估,继续实施生态治理与恢复工程。防治畜禽养殖污染。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落实污染物减排任务。落实推行“河长制”,实施水域生态保护工程。到2025年,全县城乡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基本消除五类断面和黑臭水体,监测河流湖库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第三节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

全面实施土壤防污染防治,开展土壤状况详查,强化农业面源、工矿业污染源、生活源管控。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进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加强涉重金属污染治理,强化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严控土壤重金属污染。统筹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布局,加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继续推进医疗废物收集体系和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降低使用农药、化肥量,推广使用低毒、高效、无污染农药,化肥施用量零增长。积极推进乡镇农村厕所粪污处理、乡镇农村污水处理、土壤污染处理等项目。到2025年,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9%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地膜、秸秆、粪污收集利用率达到98%以上。

第三章加强生态保护建设

牢固树立“生命共同体”理念,运用系统化思维,下大力气补齐拉长生态环境短板,大力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到2022年,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让尼勒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第一节修复和改善受损生态经济系统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于受损森林生态系统,重点是围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全面启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作,推进喀什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喀什河中游湿地综合治理工程、喀什河中上游河谷次生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尼勒克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复重点林草修复工程,加强封山育林,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山区,实行定期封山,禁止垦荒、放牧、砍柴等人为的破坏活动,以恢复森林植被。对受损草地生态系统,主要是重建人工草地,常用于完全荒弃的草地。对受损河流生态系统,根据水生植物的耐污能力及生理特征,充分利用现有沟渠条件,在不同渠段选择利用砾间接触氧化、强化生物接触氧化等措施,逐级净化水质,在达到分级净化水质功能的同时,将净化设施与地表景观融为一体,美化河流景观。

第二节实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

持采矿许可证和持划界批复的矿山,本着“谁破坏,谁治理”“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由矿山企业自行负责,填埋夯实采空区上出现的地裂缝、地面塌陷,恢复土地功能,对工业场地周侧不稳定斜坡进行治理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拆除废弃工业场地建筑、清理建筑垃圾并覆土绿化、废渣场整平覆土绿化,修筑截排水渠等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治理工程。对于历史遗留矿山治理责任主体不明确或灭失的,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治理责任,通过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土壤重构工程、田间道路工程,逐步恢复生态环境。

第三节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强区域生态系统保护,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健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严格自然保护地内开发建设活动。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救护繁育和野生动植物检测鉴定能力建设,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和野生动植物迁徙地保护、野生动物疫病监测、救护体系工程。加强自治区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推进湿地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加大河湖整治力度,改善水环境。

第四节减轻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环境负荷

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重要河流源头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湖泊湿地区、城市“小湿地”、绿洲农田外围荒漠林草等预防保护工程,全面推进国土绿化行动,重点做好防护林体系修复改造,加强流域侵蚀沟综合治理、荒漠化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加强公益林保护,继续实施退地减水、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等工程。加大防沙治沙力度,遏制土地沙化扩张趋势。加强冰川区生态监测,强化冰川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推进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十四五”期间,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将达到33.25平方公里。到202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巩固提高到13.3%,湿地保有量稳定在30.4万亩以上。

第五节开发新型美丽乡村生态景观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土壤和植被等区域特点和修复条件,因地制宜,因矿制宜,充分采取符合自然规律的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措施,分类施策,科学施治。把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提升作为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对移民村、低效利用村落和废弃工矿用地进行拆旧腾退复垦,开发荒山荒坡(含宜林地),治沟造地,水土保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采煤沉陷区治理等工程。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耕地指标交易政策,实现农村生态农业建设空间全域优化布局和创收增效。土地综合整治收益用于建设美丽乡村和巩固脱贫成效。

第四章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一节实行资源限用和循环利用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严格执行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标准,落实环境准入要求,实施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推动企业清洁化升级转型和绿色工厂建设,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态循环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机制,构建产业融合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安全的现代生态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能耗双控管理,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控制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加强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资源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强化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现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增长双控目标。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持续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商贸物流、农村农业领域节能减排,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第三节推进人居环境和园区循环化改造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全部执行节能65%强制性标准,居住建筑推广75%标准。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和被动式建筑试点。推进清洁能源供暖,加快推广电采暖,促进以电代煤气电互补。扩大地源热水源热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范围,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模式。加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能力建设,提高城乡建设、农、林、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脆弱区域气候适应能力。

第四节开展大规模绿色行动

积极推动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和低碳企业试点示范项目,加强生态环境重点领域国际合作,着力构建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绿色流通服务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严格实行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双约束性控制,健全县、乡两级行政区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完善主要农作物、工业产品和生活服务业的先进用水定额体系,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到2025年,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2.1亿立方米以内,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农业亩均灌溉用水量降低到50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率1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5%。

专栏14尼勒克县“十四五”生态环保重点项目

1.环境污水处理防治

尼勒克县污水处理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项目、尼勒克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尼勒克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尼勒克县喀什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尼勒克县水源地保护项目、尼勒克县中部片区污水厂项目、尼勒克县污水厂智能化自动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工业废水、重点企业废气治理项目。

2.生态保护支撑体系

尼勒克县草原有毒害草及生态宝华治理提升项目、尼勒克县农牧交错带草原治理项目、尼勒克县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尼勒克县次森林围栏保护工程、尼勒克县林业基础设施项目。

第十四篇力求民生改善,增进群众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本级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大力实施扩大就业、增收致富、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社会扩面、安居保障、“煤改电”、公共安全保障、稳定惠民、乡村振兴等“十项惠民工程”,让各族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一章实施扩大就业工程

第一节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创业

坚持就业优先,制定和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稳定和扩大就业渠道,引导各族群众有序进城就业、就地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组织未就业农村青年、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就业。扩大公益性岗位有效帮扶安置残疾人就业。完善扶持退役军人自主就业的政策保障制度。实施建筑领域千人就业计划,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和其他稳就业、保就业的资金,保障灵活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善于从技术进步与消费升级等新业态、新模式中挖掘就业潜力,重点落实就业创业“九个一批”。即:劳务协作输出一批、技能实训安置一批、产业发展吸纳一批、扶持企业带动一批、企业园区转移一批、中介组织推介一批、自主创业转化一批、灵活就业安顿一批、公益岗位托底一批,实现人人能就业、月月见收入、生活有保障。力争到2025年,持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8%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次以上。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以上,开发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23万人次以上。

第二节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合理设定互联网平台经济及其他新业态新模式监管规则,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降低服务费、加盟管理费等费用,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规范有序的求职招聘、技能培训、人力资源外包等专业化服务。鼓励广大返乡人员就近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工就业有岗、兴业有助、创业有路。鼓励劳动者创办投资小、见效快、易转型、风险小的小规模经济实体。对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加强对非全日制劳动者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卫星工厂”“扶贫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鼓励当地专业大户、专合组织增设岗位。同时,开发护林员、乡村道路养护等工作岗位,积极促进困难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精准制定政策,提供就业援助,促进全县劳动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到2025年,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5%以上,劳动保障监察结案率达到98%以上。

第三节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加快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和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体系。将有创业意愿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创业培训范围,组织开展开办店铺、市场分析、经营策略等方面的创业培训,促进提升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围绕就业创业重点群体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创新培训、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等四类培训,增强各族劳动者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发挥企业培训机构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职业训练试点工作。

第二章实施增收致富工程

坚持把群众增收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精心谋划,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探索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新途径。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增长机制,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发展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业为重点,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构建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新途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有效形式,增加农民土地权益收入。利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契机,下大气力继续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积极创造条件让城乡居民通过一切合理合法手段增加收入,让更多群众通过实业投资、金融理财等方式增加财产性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完善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提高新疆在编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的政策措施,提高干部职工工资收入。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多渠道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第三章实施教育提升工程

第一节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规范学前教育办园行为,落实农村学前三年免费教育,提升农村学前教育优质发展,加快城市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有效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实现普及普惠发展目标。稳步推进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强化幼儿国家通用语言交流能力培养,确保将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融入到保教全过程。办园水平更加规范,保教质量有效提升,到2025年,学前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逐步提升,实现幼有所育。

二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进一步补齐义务教育短板,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布局调整,全面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提升义务教育巩固水平,健全控辍保学工作责任体系。发挥教研支撑作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深化信息化的教学应用,促进信息化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优质均衡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得好学、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确保“十四五”期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100%、98%以上。

第三节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满足学生就学需求。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创新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努力增强办学活力。鼓励发展科学、艺术、体育等特色招生模式。优化高中教育资源空间结构,形成布局合理、质量较高、优质发展的高中教育新格局。做大做强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群众教育需求;到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中教育质量、教育教学改革和相关制度机制构建取得突破进展。

第四节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训设施,提升职业教育承载能力,力争到2025年,职业院校的专业、实训基地均达到相应标准要求。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提升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争取自治州、自治区和江苏援疆的支持,招聘“双师型”教师建设,有效缓解教师短缺问题,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教融合,强化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按照“优化结构、服务发展、聚焦特色、打造品牌”的思路,实施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建设计划,推进职业教育与尼勒克县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支撑乡村振兴。

第五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五观”,坚定“四个自信”,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党情、国情、疆情、社情、民情,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育德,争做“四有”好教师。

激发教师活力。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构建一支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有担当,敢作为的师资队伍。深化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建立教师荣誉机制,加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评选表彰力度,全面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健全教师管理体制,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按照自治州制定的教职工编制标准,联合有关部门对不能胜任教学岗位教师进行分流、消化,调优教师结构。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和定期轮换制度,盘活教师队伍,深化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激发教师活力。完善乡村教师激励制度,确保更多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强化教师培训。按照自治区、自治州第六个五年管理周期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规划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完成对全县教师分类、分层、分岗、分学科的五级培训,完成专任教师全员继续教育培训,五年内选派优秀骨干教师150余人参加国培项目县培训,新任中小学(幼儿园)送教下乡培训320人,国培专题网络培训600人,选派州级培训300人参加骨干新任教师提升培训,完成864名新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开展援疆教师培训100场受益教师3000人,校本培训全覆盖,全面提升尼勒克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教育教学交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捆绑式“联盟学校”6组,涉及21所学校,兄弟学校教师之间,相互送课听课,学习借鉴,开展竞赛,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第六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配齐配强教研队伍,建立覆盖乡村两级全学段、全学科的专兼职教研员队伍。加强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做好课题成果的总结提升和宣传推广。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好33个校际联盟、12个名师工作室、41个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培养一批学科骨干和教坛新秀,“十四五”期间实现乡、村送教送培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竞赛体系,创新教科研活动形式。聚焦教育质量提升,开展教学视导和送教送培系列活动,加强对薄弱乡、村学校的指导,缩小县域和乡村差距。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持续做好国家、自治区、伊犁州质量监测工作,加强对质量检测结果和中考、高考成绩的分析应用,为改进学校教学、完善教育策略提供依据。

专栏15尼勒克县“十四五”教育提升重点项目

1.学前教育

尼勒克县(第四、第五、第六)社区幼儿园项目、尼勒克县幼儿园教辅用房项目、尼勒克县幼儿园户外拓展区项目、尼勒克县幼儿园多功能活动室项目、尼勒克县幼儿园多功能演艺厅项目。

2.九年义务教育

尼勒克县实验小学建设项目、尼勒克县第二小学风雨操场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乡镇场中心学校(综合楼、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义务教育阶段校园消防改造项目、尼勒克县中小学运动场、风雨操场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厕所改造项目。

3.高中教育

尼勒克县第一中学学术报告厅项目、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风雨活动室项目、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

4.职业教育

尼勒克县职业学校教学楼建设项目、尼勒克县职业学校体育健康活动中心项目、尼勒克县职业学校(学生宿舍、食堂、浴室、开水房)建设项目。

第四章实施全民健康工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健康尼勒克”建设,不断加大乡村卫生资源投入,推进县级人民医院、中医医院提升改造,加强疾控中心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持续开展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为各族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第一节加强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

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落实健康扶贫有关要求,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县域内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提升县级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医疗安全管理机制。强化县级医药卫生信息资源整合,逐步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业务、医疗保障和综合管理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以县级医院为纽带,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服务模式,向下辐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服务,有效提升基层疾病诊断和医疗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促进互联网与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药品供应保障、医疗保障、医学教育和科普等服务的5G网络运行,推动远程医疗常态化运行。开设精神专科和心理咨询、疏导门诊。结合康养产业,整合健康医疗资源,加快中医院建设步伐。加大乡镇卫生院提升改造力度,改善基层医疗服务条件。到2025年,全县远程会诊和诊断响应及时率达98%以上,全面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效率。

第二节强化疫情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

织紧织密、筑牢筑实人民群众健康的“防护网”、“隔离墙”,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做好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各项工作,精准识别关键环节和风险点,落实各项防控举措,更加精准、实现疫情常态化防控。

强化重大传染病疫情以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优化平战结合、上下联动的疫情应对工作平台,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强化重大传染病疫情以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围绕“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目标,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强化各级疾控机构的信息收集、分析、利用能力,健全网络直报、舆情监测、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等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建设,实现重大疫情风险监测预警信息数据共享。

第三节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十四五期间,实施县人民医院综合门诊、急诊楼建设项目、13所乡镇卫生院和13所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完善中医、蒙医、哈药特色专科设置,建立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职责明确、相互协作、管理规范、运行有效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网。

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大力加强农村医学教育培训工作,促进诊疗水平提升。实施《尼勒克县农村牧区卫生人员培训计划(2021-2025)》,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村卫生室卫生人员、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和经办人员的培训。

探索建立财政保障稳定增长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整体效益,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预防在基层”的基本目标。力争到“十四五”末执业医师数达到300人以上,全县远程会诊和诊断响应及时率达98%以上,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18人以上,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人以上。

第四节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

在县域医共体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打造医联体“升级版”,突出“紧密型”,促进医疗资源共享、服务能力提升,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实行“人员配置、运行管理、医疗服务”三个一体化,统一组建质量管理、影像诊断、医学检验、病理诊断等医联体会诊中心,实现人员、资源、信息和利益“四个共享”,促进组织体系、服务模式、管理能力和保障支持“四个升级”,建立县域内防病就医新秩序,让群众好看病、少花钱。

第五节实施全民健康体检工程

继续实施全民健康体检医疗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健康尼勒克”建设,坚持人人享有、为民惠民的原则,把全民健康体检作为一项“惠民暖心工程”来抓,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认真落实各族群众健康体检的组织、协调和建档工作,实现县、乡(镇)、村(社区)属地化管理和全覆盖,确保应体检群众一个不少、体检项目一个不漏,切实保障体检质量与成效,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实现全覆盖。

第六节健全完善优生优育激励机制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准确把握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新的内涵,依法实施好全面两孩政策。坚持以人为本,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统筹兼顾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压力,同心同力同向,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环境、振兴产业、深化改革,推动人口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实施。

第七节严格食品药品监管

始终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负责,以“最严谨标准、最严格监管、最严厉处罚、最严肃问责”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落实食品药品监管各项工作措施,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以民众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产品质量安全为突破口,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产品专项整治,严肃惩处违法违规行为。要畅通食品安全投诉渠道,落实有奖举报制度,营造各方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监管的社会氛围。

第八节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将“疫”时讲究卫生的行为常态化,形成全民动员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新机制,推动全县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开展。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积极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创新发展,将其融入基层治理工作,使爱国卫生运动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紧密结合、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

专栏16尼勒克县“十四五”医疗卫生重点项目

1.卫生基础设施

尼勒克县中医院医养结合中心项目、尼勒克县卫生体检中心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综合提升项目、尼勒克县疾病预防控制综合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医养融合发展项目、尼勒克县疾病预防智慧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医疗设备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医共体康养中心建设项目、尼勒克县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建设项目、尼勒克县镇卫生院门诊业务综合楼和住院部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医共体供氧中心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人民医院综合后勤保障楼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人民医院外妇综合病房楼建设项目。

2.医疗垃圾处理

尼勒克县医疗卫生污水处理项目、尼勒克县医疗垃圾处理厂建设项目。

第五章实施社保扩面工程

坚持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巩固提升社会保险的统筹层面和水平,重点将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建设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坚持数据集中原则,把分散在各级社会保险经办部门的社会保险参保数据实现跨地区跨险种的集中统一,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应用。坚持信息化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人社”及“互联网+政务”的理念,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坚持分步原则,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坚持安全原则,特别注重数据安全风险防控。

稳步提高托底保障能力。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实行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加快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基金承受能力稳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推动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提高社会保险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和工伤保险制度,扩大城乡居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城镇职工大病保险覆盖面。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等补充养老保险,力争2023年底前全面实现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到2025年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

构建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鼓励支持将疏解腾退空间优先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医养护一体化和康养联合体建设,多渠道增加优质养老服务供给。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和社区养老服务便利化。支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做大做强养老服务品牌。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实现有意愿的农村“五保户”老人全部集中供养。

提升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实现残疾人服务全覆盖。优化残疾人代表大会结构,加强残疾人权益保护。推动建立县域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康复水平,实现康复机构向乡镇延伸,使残疾人就近享受基本康复服务。扩展社会化工作方式,健全政府购买助残服务的政策措施。提升残疾人托养和日间照料机构的服务功能和质量。扩大残疾人就业渠道,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加大困难残疾人帮扶力度,巩固提升建档立卡残疾贫困户生活水平,加强收入动态监测和政府保障兜底,防止发生返贫。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助残扶残的良好氛围。

专栏17尼勒克县“十四五”社会服务重点项目

1.社会服务兜底工程

尼勒克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乡镇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项目。

2.殡葬设施

尼勒克县殡葬服务中心项目、尼勒克县公墓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乡镇殡葬服务站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殡仪馆改扩建项目

3.养老设施

尼勒克县幸福大院建设项目、尼勒克县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项目、尼勒克县养老院建设项目。

4.退役军人服务

尼勒克县退役军人光荣院建设项目、尼勒克县乔尔玛烈士陵园设施改造完善建设项目。

第六章实施安居保障工程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切实改善住房保障条件。优化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增加公共租赁住房有效供应,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优化保障性住房租、购比例,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短期住房保障。继续推进房地产去库存,大力发展新型贷款业务,满足新市民群体购房需求。

完善安置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安置点水、电、路、电视信号覆盖、移动网络覆盖、公厕、活动室、垃圾处置,配设卫生室、服务超市、警务室和物业管理办公室等配套设施,提高搬迁入住户宜居水平。加大安置区和搬迁群众后续帮扶力度,加强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等措施,确保群众能够安居乐业。

完善安居住房分类分级补助标准。明确补助标准,由县级统筹使用下达的中央、自治区及县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根据农户贫困程度、房屋危险程度和改造方式等,制定对户的具体分类补助标准,合理提高对户具体补助标准,进一步减轻贫困户负担,提升改造质量和效果。严格资金监管,构建分工明确、监管到位、权责统一的责任体系,防止和纠正挤占挪用、截留滞留、套取骗取、重复申领补助资金等有关问题发生。

促进城乡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优化保障性住房租、购比例,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短期住房保障。巩固提升农村安居和游牧民定居工程,推进农村住房抗震防灾加固改造,加快补齐农村住房配套实施短板,实现各族群众住有所居。正确引导住房建设与消费,满足广大群众合理的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按照土地扶持政策合理制定供地计划,适时调整土地供应数量。按照“特事特办、即审即办”的原则办理国有土地抵押手续,尽量缩短审批时间。对大宗出让的土地,土地出让金可以分期缴纳。落实银行按揭贷款政策,全面压缩办理时限、精简审批流程。给予依法在县城区内开发的楼盘,享受墙改基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教育和医疗政策对非本地户籍人员购房的,可优先办理落户,落户后享有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就学、就医等待遇。

第七章实施“煤改电”工程

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原则,统筹规划“煤改电”“煤改气”,加速推进“煤改清洁能源”工作。以推进“煤改电”工程为抓手,助推“生态立县”战略,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居民供暖成本,为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供暖条件。合理给予财政补贴,保障电供暖企业合理赢利水平,且用户可以承受,努力提高供热系统全寿命周期的效率和效益,避免热源品种间的低效竞争。通过实施“煤改电”工程,切实改善各族群众的生活环境,让各族群众更多享受“电气化尼勒克”成果。在2021年底清洁取暖率须达到国家标准为城市80%以上,农村30%以上。2025年新增清洁燃煤供暖面积达170万平方米,电供暖面积达46万平方米。

第八章实施公共安全保障工程

强化食品药品网络等安全监管,抓好流通销售质量,实施餐饮质量提升工程。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加强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统筹应急管理力量,强化公共安全危害风险的综合防范,完善公共安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救援救助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救援救助机制,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切实保障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九章实施稳定惠民工程

坚持把社会稳定作为各族群众幸福安康的最基本要求和最重要的民生工程,牢牢坚守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树立民生至上、安全至上理念,坚持不懈聚焦总目标、打好组合拳,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科学有效的强化社会综合治理,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途径,实现社会稳、民生稳、人心稳,保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让各族群众充分享受稳定红利,确保各族群众安居乐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十章实施乡村振兴工程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完善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消费扶贫、金融扶贫、综合保障兜底等一系列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的路径,坚持精准和普惠并重,统筹和整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各种资源,更好的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更高水平的促进乡村振兴。

第十五篇坚持创新驱动,激发改革活力

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加大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重点领域科技计划掌握力度,提升科技供给能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助力尼勒克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升级。积极拓宽科技合作领域,构建科技创新机制,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为推动尼勒克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第一章提升科技发展能力

第一节加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力度

聚焦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围绕全产业链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主动、超前、系统谋化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不断提升相关产业现代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十四五”科技项目储备库,实施动态管理,动态管理科技项目达到100个。

第二节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引进、培育、申报、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支持,进一步提高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的积极性,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整体规模,提升企业核心产品、服务和技术水平,补齐县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短板。围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渔业、蜂业等领域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到2025年,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家。

第三节提升产业园区科技水平

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有利契机,加快伊犁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尼勒克县示范园建设步伐,积极创建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重要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强化科技支撑,改善设施装备,促进产业融合,创新体制机制,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引领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加强产业园区管理,依靠现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同时,结合产业特点制定特色招商政策,引导科技型企业向园区集中;提升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产业体系和产业配套的能力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丰富产业园区发展的基础要素,引导社会资金办园区,促进县农业重点产业向园区集中,发挥好园区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实现园区集聚效应。

第四节科技助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支持马产业、中药材产业、特色乳品产业、渔业产业、蜂业产业技术升级,提升产业链科技水平,加大对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提高项目支持力度,壮大科技推广服务队伍,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形成一批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实训基地,直接服务农牧民群众,深入推动乡村经济振兴。2025年,力争全县高素质科技特派员达到100名。

第五节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抓科技人才就是抓创新抓发展”的理念,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人才振兴战略”为抓手,从完善机制、实践培育、成果转化、优化环境等方面着手,加强尼勒克县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用心用力将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改革发展事业中来,搭建科技人才锻炼使用平台。把招商引资与招商引智、招商引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多方面鼓励各类科技人才来尼勒克县创业发展,尽快形成促进全县科技人才创新的激励机制,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聚集人才,用制度激励人才,用法规保障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全面推行援疆干部人才“帮带提升”计划,加大县本土人才的培养培训,每年确定1-2个重点调研课题并形成一批调研成果。

第六节完善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

建立县级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把科技投入列入县级预算保障的重点,逐步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争取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县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0.4%;加强财政性科技投入资金的统筹管理,建立县财政、科技、发改、经信等部门的密切协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集中财力办大事,防止项目重复安排、设备重复购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资金对社会科技投入的引导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促进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

第七节强化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把乡镇、村队和社区的农民夜校、文明学校以及学生课堂作为科普宣传的重要平台,确保干部群众、社区居民、中小学生都能广泛的参加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做到县有科普宣教中心、乡镇有科普宣教站、村队有农牧民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有科普宣教点、学校有科普宣教室。“十四五”期间,全县建设集科普展览、科普教育、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技信息传播等功能的科普活动场馆,新建县级科技馆1个,发挥好“科普大篷车”巡回宣传作用,乡镇、村队和社区、学校科普宣传培训场所达到100个。

第二章推进“双创”稳步发展

第一节完善创业孵化服务

加快制定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发展的支持政策,完善科技创业孵化服务链,全面构建创业园、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相结合的全过程全要素孵化、差异化服务的孵化培育体系。创新孵化模式,紧密结合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创业需求,建设一批商业模式创新、运行机制灵活、资源集聚度高的新型孵化器和创业服务平台,加强孵化器之间的协同合作,强化新业态创业孵育功能。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扩大孵化培育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规模。完善孵化服务机制,支持孵化器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联合共建专业和特色服务平台,鼓励中介服务机构与孵化器合作,建立多层次创业导师服务队伍,提升创业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节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富民行动

实施就业创业富民行动,以创新驱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发力。积极搭建平台,进一步畅通就业渠道,优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稳定扩大就业,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就业创业培训体系化建设,把就业创业培训课程与社会实际用工需求相结合,帮助参训人员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文化素质,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切实提高就业创业工作质量。

第三节加强创新开放合作

依托全县“五大园区”建设机遇,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建立企业创新人才队伍,持续提高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大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建设力度,创造创业创新条件,引导企业积极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合作聚集,推动更多的创意转化为产品、成长成产业。搭建创业创新的平台,积极解决研发、融资、市场推广等方面难题,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和社会创造活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环境。落实好自治州科创和双创平台载体资金扶持政策,建设自治州级以上科创平台1家,创新创业平台1家。

第四节持续办好创新创业大赛

持续大力宣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举措,鼓励、培育一批有创业激情、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团队,通过参加州级、自治区级和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培育创新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在全社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到2025年参加“双创”大赛企业数达到8家。

第三章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第一节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

强化政府市场意识、法治意识、服务意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行“最多跑一次”“最快送一次”改革,推广马上办、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就近办的简易程序,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解决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的问题,减少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把良好营商环境体现到对各类企业和群众的优质服务上。继续压减审批时间和环节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用全疆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打造智慧审批政务服务。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大力整治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问题,整治落实政策不到位、损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等问题,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切实用优良的资源吸引投资者,用优质的服务激励投资者,用完善的制度保护投资者。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市场平等准入政策,依照法律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

第二节建立公平竞争开放透明市场秩序

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制度,持续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工资。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深化“多证合一”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规范“先照后证”,压减企业开办时间,让商事制度更加市场化、便利化。深化投资报建审批改革,完善投资运行监测预警、投资监管执法体系、投资社会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改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督,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提升监管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用好自治区市场监管大数据平台,常态化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以及联合监管等模式全覆盖,逐步形成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科学化、综合化和智能化新型监管体系。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健全支持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

第三节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推广信用承诺制,培育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对信用监管的支撑作用,制定落实信用信息管理实施细则,落实好“双随机、一公开”差异化监管措施,完善“黑红名单”认定机制和奖惩措施清单,切实加大信用信息安全和市场主体权益保护力度,依法推进信用信息归集、联合惩戒、信用修复等。

第四章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一节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领域、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建立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金融设施建设,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对农村领域全覆盖。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宏观审慎经营。针对不同风险分类施策,对威胁金融稳定的重点领域风险,及时“精准拆弹”;对可能持续存在的潜在风险,采取主动措施进行逐步化解,实现“慢撒气、软着陆”;建立和完善金融安全网,对金融债务风险发生的全过程进行预测、监控和处置。对政府债务风险,可建立包括预期借款需求占政府收入的比例、债务水平、财政赤字等指标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结构进行动态监测,规范有序开展存量政府债务置换,积极化解存量政府债务。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和预算制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改革、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的财政保障力度。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支持高质量发展。完善税收制度,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制度,规范和有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参与项目建设。

第二节深化企业制度改革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能源、交通、旅游、水利等领域持续培育壮大一批国有投资集团。畅通市场化退出渠道,做好“僵尸企业”处置工作。鼓励民营企业因地制宜聚焦主业加快转型升级,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推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激励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着力疏通民营企业融资堵点。

第三节深化社会事业改革

深化教育领域、医药卫生、文化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落实规范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城乡均等化。逐步构建结构合理、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低收入人群增收渠道,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

第四节深化人才制度改革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人才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推进重点产业产才融合,推动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吸引人才集聚。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工程、社会管理与发展人才培养工程、新型城镇化人才提升工程,着力汇聚人力资源,不断增强“人才造血”功能,实行符合尼勒克县实际的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养造就一支与尼勒克产业特点、人文特色一致,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人才队伍。

第五节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乡镇综合改革。精简协同高效设置机构,科学合理确定乡镇街道职责,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坚持综合执法基本全覆盖,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实行县、乡执法队伍统一指挥、统筹协调和上下联动。实行“一站式”服务和“一枚印章管审批”。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建设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健全农村基层党支部、村委会、监委会、服务站、合作社、保洁队协调联动的农村组织体系和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业委会、楼门长、服务站、物业企业协调联动的城市社区组织体系,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在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健全承包合同取得权利、登记记载权利、证书证明权利的确权登记制度,本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现有承包地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由农户继续承包,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以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为起点计算,保持农户承包地稳定。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充分发挥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格局。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机制,充分维护农户承包地的各项权力,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指导各地依法建立健全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加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探索更多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有效途径。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城中村、城边村、村级工业园等可连片开发区域土地依法合规入市;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房地一体、分割转让。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民集体权益。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有序开展集体成员身份确认。集体折股量化资产、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办理登记赋码等工作。优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加快建成便民快捷、管理高效、上下联动、部门共享的农村集体资产大数据库,强化集体资产管理。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探索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切实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落实基层政府属地责任,加强对乡镇审批宅基地的监管,防止土地占用失控。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规定,禁止未批先建、超面积占用宅基地,鼓励节约集约利用宅基地,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允许县级政府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乡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健全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管理制度,按照统一的宅基地面积标准,对增量宅基地实行集约有奖、对存量宅基地实行退出有偿。

第十六篇推进依法治理,筑牢稳定根基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聚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认真落实和推进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落地生根。加快法治建设,坚决捍卫政治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安宁,保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尼勒克县经济社会法治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第一章推进平安建设,保持社会稳定

以创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为目标,制定和落实创建工作行动计划,以创建促稳定,以稳定促繁荣,全面推进平安尼勒克建设,为尼勒克县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坚持反恐维稳与扫黑除恶并举,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用足用好法律武器和政策规定,做到反恐维稳和扫黑除恶有机结合。突出重点、精准打击,深入开展专案攻坚,打好扫黑除恶人民战争,坚持内外联动,深挖彻查“保护伞”。继续依法惩治一般类刑事犯罪,严厉打击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严重刑事犯罪,全力推动反恐维稳、扫黑除恶工作齐抓并进,推进平安尼勒克建设,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

第二章树立法治思维,强化依法治县

全面贯彻宪法和法律,坚持把树立法治意识、强化法治思维、建设法治政府贯穿于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坚持依法治县、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设,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进一步转变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实现政府活动法治化。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大力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实行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源头预防风险隐患。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限和程序,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健全地方法规体系、政府规章,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严格行政执法,保障行政权力于法有据、依法行使、受法制约、违法追责。

抓好源头预防。着力解决引发矛盾纠纷和影响预防化解成效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及时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健全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多元衔接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公正机制,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着力提高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及时有效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强化学法用法。全面开展“八五”普法工作,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和法治尼勒克建设,提高守法普法工作水平。深化主题法治宣传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各类普法主题法治宣传活动。执法机关把“以案释法”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开展经常性“以案释法”宣讲。深入推进全民法治宣传教育,继续抓好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切实强化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督促法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考试。加强“智慧普法”建设,推动“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发挥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和阵地作用,积极开展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活动。

坚持公正司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深入推进公正司法,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依法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扎实推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建设过硬队伍,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审判质效。

第三章实施精细治理,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精细化基层管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提高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构建多元化化解矛盾、全时空守护安全、零距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及时有效的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村(社区)党政军警兵民协调联动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基层管理精细化、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人民满意”的目标,建设平安尼勒克县,大力实施“稳定惠民”工程,实现民生稳县,让各族人民群众从稳定中分享红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增强精准化管理整体合力。持续推进基层社会化治理创新,建立政社分工、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社会组织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提升“六清”行动质效,建立从源头遏制黑恶势力滋生的长效机制。顺应智慧社会要求,解决职能交叉、职责不清和资源力量分散问题,增强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实现善治的高度引导社会成员,激发社会自治、自主、能动力量,打造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新格局。

第四章建设数字平台,推进智慧管理

加强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加强建设数字化城市平台,推动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智能化。坚持专群结合、联防联控,充分运用反恐信息平台,继续加强网络和社会面管控,持续推进“雪亮工程”,织密城乡维稳防控网络,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目标,不断提升快速处置能力,全面提高反恐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强运行数据交换共享、处理分析和监测预警,增强宏观调控和决策支持能力。依法严惩网络犯罪,坚决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切实维护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空间,决不允许网络成为法外之地。推进城乡人口等基础信息共享与保密,最大限度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加专业、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

建立规范化民声互动平台。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网上政务服务等。搭建便于非政府部门进入的分级管理、分层服务的公共平台,提供多元主体高效参与的运行机制,保障企业、社会组织和群众能够高效协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公共服务的构建和运行,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激发政治参与热情、促进政治民主化发展,有效地监督、制约、规范政府行为,确保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创新举措,切实解决好各族群众遇到的合理诉求和实际困难。

第十七篇深化对口援疆,提升协作绩效

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第七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援疆重心向基层倾斜、向改善和保障民生倾斜,切实抓好干部人才援疆,务实推进产业援疆,扎实做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援疆,不断增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着力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

第一章切实抓好干部人才援疆

坚持把智力引进和干部人才培养作为援疆工作重点,不断优化尼勒克县干部人才结构,搭建与援疆单位沟通合作平台,重视援疆干部人才的使用,把援疆干部人才安排在最适合、最能发挥才干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其援疆干部的自身优势和专长,让他们任实职、有分工、担其责,在援疆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释放潜能、担当使命,充分调动援疆干部人才的聪明才智和传帮带的积极作用,把对尼勒克县各类干部人才的培养作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开展援疆工作的重要任务,探索创立“武进大学堂”干部轮训,创新干部培训方式,依托武进区教育和培训优势,在尼勒克县委党校创建“武进大学堂”,统筹整合网络培训资源,积极建立案例教学库,实施武进区干部人才培养示范培训,促进优质培训资源共享,积极打造武尼干部教育培训品牌,切实为尼勒克县的干部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有益的帮助,帮助尼勒克县打造和留住一支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加强与武进区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精准对接,运用市场机制,不断加大柔性引进援疆人才的力度,缓解人才短缺矛盾,为尼勒克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撑。健全完善援疆干部人才管理制度机制,加强对援疆干部人才的关心关爱,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援疆干部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全面做好各项服务和保障工作,确保援疆干部安心援疆、安心工作、安心生活。对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及时表彰奖励,提拔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做好援疆干部人才留疆工作。

第二章务实推进产业援疆

实施产业援疆提升工程。用好中央赋予新疆的差别化政策,积极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围绕尼勒克县“十大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对接常州市武进区产业组团式、链条式、集群式开展援尼协作,把风力和光伏发电建设及运营、畜禽产品开发及精深加工、乳制品的开发、纺织服装产业、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生产、饮料生产、康养以及医疗机构经营、中成药品生产、日用化工等作为产业援疆项目支撑,建立与武进区产业发展深度协作机制,做实做细产业援疆提升工程,坚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鼓励和支持包括武进区在内的疆内外企业以独资、控股和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在尼勒克县投资兴业。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援疆的重要工作内容,丰富招商方式,组织开展精准招商,落实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让投资企业安得下来,让项目落得下去,力争每年在尼勒克县落地3-5个中小微企业。

要结合“十四五”援疆规划的实施,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重中之重,制定和完善产业援疆计划,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先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探索发展尼武“飞地经济”新模式,创新跨区域合作模式,推进对口援疆地区与尼勒克县工业园区开展“飞地园区”“共建园区”等协作共建示范园区试点工作,加快武进一二三产业民生融合示范园区(恰哈那木民生园区)建设步伐,形成尼勒克县新兴产业集聚区,把“武进园区”建设成为产业援疆的典范。

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力求为尼勒克县增强“造血”功能,协同尼勒克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和援疆资金等,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旅游、三文鱼、黑蜂等特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尼勒克县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有力度的发挥产业援疆优势。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扩投资、强产业、带就业、增后劲上持续发挥作用,增强产业集聚效益。指导和帮助尼勒克县推进标准化种植基地、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庭院经济,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生物医药、民族手工业、特色食品餐饮业等产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协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受援地区转移,既解决了内地企业用工不足的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要把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产业援疆的重要路径,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组装、少数民族服装加工、绿色有机食品加工、旅游商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产业聚集效益。坚持不懈将生产线和就业岗位向乡村农户辐射延伸,加大乡村扶贫车间、卫星工厂建设力度,完善县城企业总部、乡镇小微产业园、村卫星工厂、家庭扶贫车间四级联动机制,推动群众出家门进厂门和足不出户在家就业。

广泛开展“消费援疆”和“消费扶贫”行动。创新推进产业援疆,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扩大特色农产品外销市场,积极做好内地市场与受援地的产销对接,统筹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健全定点包销“消费援疆”和“消费扶贫”产品帮扶机制,通过开展“消费援疆”和“消费扶贫”行动,建立与武进区及其内地市场的长期定向采购合作机制,逐步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的常态化销售模式,有效帮助特色农特产品进入内地市场,既让广大的消费群体在内地市场能够见到尼勒克县好产品,也让尼勒克县援疆扶贫产品卖出好价钱。

第三章扎实推进科教文卫援疆

深化科技对口援疆创新合作。加强科技交流,动员产学研科技力量为尼勒克县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依托武尼合作基地资源集散和示范引领功能,广泛动员武进区科技力量积极投身两地密切合作,加快优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一批科技合作项目的示范应用,让更多科技企业在交流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组织尼武开展科技创新交流活动,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帮助尼勒克县引进和推广科技成果,带动尼勒克县工业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名医名师双百培训工程”。鼓励高职称技术干部参与援疆工作。充分发挥对口援疆专业技术人才的聪明才智和传帮带作用,加大对尼勒克县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方面骨干人才的培育和培养力度,造就一支“永久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重点推进教育“组团式”援疆加强与援疆教师团在工作对接、师资管理、支教点布局等方面的衔接互动,分类组团、精准组团,组建管理、教学、教辅、研究等多样化队伍,打出技术、学科、理念、管理等“组合拳”,支持新建和改扩建双语幼儿园、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加大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落实好“万名教师支教计划”,争取每年选派在岗优秀教师到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支教。加大教师培训等方面援助力度,继续采取“双向挂职”、两地培训、在线学习、基地教育等方式,为尼勒克县培养出一批急需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方面人才队伍。

继续支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支持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流动舞台车、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等重点项目,推动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地方实施标准,显著改善文化娱乐、科学普及、体育健身、医疗计生等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件。

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强医疗援疆工作,完成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础设施达标建设。加大基层医务人员的长期指导和帮带培训力度,促进两地医学人才开展相互交流和参观学习。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让更多需要救治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诊疗服务,推动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发展。

第四章增进交往交流交融

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着力促进援疆干部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主动融入、主动参与到“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来,加强彼此了解和信任,增进彼此感情和团结。特别是在重大节日和重要节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共叙民族情、共跳民族舞、共话民族团结一家亲。拓展“万人结对子”交融活动。充分发挥对口援疆的桥梁作用,支持武进区万名干部与尼勒克县各族群众家庭因地制宜结对子、认亲戚,建立结亲帮扶关系,积极开展走访慰问、互学语言、关爱帮扶等“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联谊活动,搭建多层次的交往交流平台,努力增进民族团结,支持内地干部与各族群众多走动,推动民族群众到内地交融发展,拉近两地干部群众感情。依托“万人结对子”活动载体,丰富双方交流交往交融内涵,立足全面小康、共同致富目标,深入了解结对群众发展现状、实际困难,力所能及给予产业发展、转移就业、先进文化、现代文明等方面帮扶和支持,帮助结对认亲户夯实发展基础。开展“天山行·万人游”援尼融情活动。鼓励内地广大群众来尼旅游交流,开展“天山行·万人游”援尼融情活动,加强双方交流和密切联系,实际感受尼勒克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地域风情和发展成就,拉近援助双方各民族心与心的距离。组织干部和爱国宗教人士到内地参观学习。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组织尼勒克县爱国宗教人士、基层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到内地参观学习。组织开展“手拉手”“交朋友”以及学习团、参观团、夏令营等青少年交往活动,从年轻一代培养感情、促进交往。建立援疆协调服务和保障机制。加强尼勒克籍武进区务工经商人员、学生的服务与管理,强化通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劳动技能等培训,引导更多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就业创业、交融发展。

第十八篇支持兵团发展,加强合作联动

坚持兵地一盘棋、兵地一家人思想,支持七十九团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促进兵地军地融合发展。

支持兵团提高维稳能力。强化兵团维稳职责,支持七十九团加强专业维稳力量建设,提高维稳组织化程度和整体作战能力。完善兵地联合维稳常态化机制,形成兵地维稳合力。落实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深化改革若干意见,支持七十九团健全和转变“政”的职能。

推进兵地共建共享。加强兵地发展规划衔接,坚持兵地产业协作、设施共建、资源共享,构建兵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融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兵地融合示范县,推动兵地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巩固发展军民关系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乔尔玛烈士纪念馆建设,提升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及服务水平,完善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积极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县”。发扬军爱民、民拥军光荣传统,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十九篇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各方面协同推进,强化政策保障,凝聚推进合力,做好监督评估,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

第一章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充分发挥县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建立党委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举措、破解发展难题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注重增强整体功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贯彻落实《2019-2023年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高班子建设质量。围绕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把选人用人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突出能力建设,为推进和实施“十四五”规划提供重要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第二章强化政策保障

按照“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建设,切实加大资金协调与争取和落实力度。财政预算要结合《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财力可能,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优先考虑《规划》实施需要。对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要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安排。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资金来源,用好援疆资金、脱贫巩固提升资金,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民间资金参与尼勒克县重大项目建设与民生服务。加强宏观政策的引导作用,细化制定财政、金融、税收、价格、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保等相关配套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健全重点项目储备库,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滚动运行。加强项目实施的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更大力度推进年度重大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对于《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引导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各种要素资源向重大规划项目配置。

第三章凝聚推进合力

实行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的发展战略、具体任务和相关政策,明确分工和责任。加强年度计划与《规划》的衔接,按照年度分解和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加强对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指导,加大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力度,构建领导有力、衔接有序、配合密切、协调顺畅和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根据本规划确定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战略定位和项目布局等,各部门、各行业、各乡镇组织编制相应的行业规划、区域规划或专项规划,进一步厘清规划界限与层级,明确编制规划的领域和规划内容,合理确定规划的功能定位,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实现多规合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督促政府履责,动员社会参与,发挥市场主体。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推动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形成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强规划宣传和实施氛围营造,推进规划实施进度社会化公开。健全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主动接受全社会监督。加强政府与企业、社会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增加规划实施透明度。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最大限度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规划实施,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四章弘扬优良作风

持续健全完善政治监督体系,精准运用“四种形态”,紧盯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少数,密切关注隐形变异“四风”新动向,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基层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稳定发展各项工作中去。坚持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作风,强化执行力、落实力,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自治区整体安排、自治州关于“十四五”发展目标任务,细化为具体措施、转化为具体行动,推动各项任务措施走深走实,见到实效。同时,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协调,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出现或倾向性的重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将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各部门、各乡镇综合评价和考核体系,并与政府目标管理挂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凝聚起强大的合力、提供坚强保证。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全县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自治区、自治州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新时代治疆方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拼搏进取,聚力推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尼勒克而努力奋斗!



 

   Copyright ©  主办:新疆尼勒克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承办单位:新疆尼勒克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号:新ICP备13003765号 

 尼勒克县政府网站标识码:6540280008

  新公网安备 65402802000105号  电话:0999-462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