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多小时的手术,他帮助87岁直肠癌患者重获新生;奋战6个多月,他助力新源县人民医院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发表首篇SCI论文;一年多的医疗援疆,他带领扬州援疆医疗队填补了当地13项医疗技术空白;7岁小女儿突发疾病,他依然坚守在援疆一线,始终没有放弃……他就是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援疆医疗博士、新源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任俊。初心和责任常挂心中,担当和使命始终如一。
从风光旖旎的“瘦西湖”来到空中草原的“那拉提”,从秀美江南来到巍峨天山,跨越万里的奔赴,今年37岁的任俊精业笃行,用自己的专业和坚守交出了满意的援疆答卷,留下了深深的援疆印记,与新源县各族群众结下了浓浓情谊,他用青春和汗水,智慧与力量,诠释了一名援疆医生的家国情怀,续写了新时代“扬新情”。
守护健康
2023年4月,作为苏北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的任俊,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怀着满腔热忱,主动向医院申请,成了扬州第十一批援疆医疗队6名队员之一。
7月10日16时,任俊带领团队为患者托合提·吐尔逊进行了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连续4个小时的手术让任俊显得有些疲惫,他甩了甩麻木的双手,顾不上劳累就拆开一袋面包边吃边朝住院部走去。
刚踏进病房,托合提·吐尔逊的儿子拉着任俊的手连连感谢道:“任医生,太感谢您了,要不是您的话,我的父亲还不知道会怎么样,援疆医生亚克西。”
今年55岁的患者托合提·吐尔逊半年前大便出现情况,一直没有重视,直到7月被诊断为直肠恶性肿瘤,需安排手术。患者家属得知是扬州援疆医生做手术后,当即决定办理住院手续。
任俊说,他在新源县人民医院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救死扶伤,减轻患者的病痛是医生的天职。
作为江苏援伊·扬州工作组医疗援疆队领队的任俊牵头组织“杏林暖天山、扬新一家亲”义诊活动,他和扬州医疗队员们的足迹遍布新源县各个乡镇。在援疆的500多天里,扬州工作组医疗援疆队共完成门诊诊疗8581人次、住院诊疗8452人次、完成手术632例,其中三四级手术160例、抢救急诊4例、重症140例、举行义诊49次、受益群众达1300人次,深受当地各族群众欢迎。
授人以“渔”
援疆是短暂的,但患者的需求是长期的。如何为新源县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是任俊在新源县医疗援疆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
交班、查房、会诊抢救,手术、义诊、病例讨论……任俊每天忙碌地穿梭在病房里。除完成常规的门诊、病房查房工作以外,还带领普外科团队开展了众多微创手术,指导年轻医生提升学历,学习如何搜集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及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
今年6月25日,在任俊指导下,新源县人民医院普外科5名年轻医生,通过详细的数据收集分析、案例论证,耗时半年多,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发表了首篇SCI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
“这在以前是我们根本不敢想的事情,在基层医院能有机会在国际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是任博士带着我们创造了先例。”新源县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俞兆武说,任博士传授的不仅仅是诊治方法,更是医学理念和态度。
这一年多以来,在任俊的带领、指导下,一项项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他牵头申报并立项的“新源地区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标准流程及体系建立”项目,推动了当地医院临床研究水平的提升。
他牵头组织举办了“伊犁州第二届普通外科微创技术进展及护理学习班”,邀请江苏的知名普外科专家前来授课。
他指导并推动省部共建中亚高发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新源工作站”挂牌工作,指导首批6个项目通过答辩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新源县人民医院联合基金立项,受到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主要领导肯定。
他带领普外科团队开展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R型吻合术)、腹腔镜下直肠悬吊术等,填补多项医疗技术空白,有力推动了医院临床科研水平的提升。
他利用周末时间向手术室护理人员讲授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配合要点,多次举办相关学习班、“扬州——新源大讲堂”。
……
“只有提高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才能更全面地满足患者需求,我来这里医疗援疆的目的才能达到。”任俊说,县医院要想创建成三级医院,科研必不可少。
大爱无疆
2024年临近春节,任俊的小女儿经医院检查确诊为白血病。任俊与妻子心如刀绞,夜以继日地守护在女儿病床前。然而假期结束,任俊要面对这一艰难抉择。一边是远在边疆的患者,一边是患病的女儿。可他深知,在新源还有好多患者需要他。
任俊的妻子看出了他的为难,拉着他的手说:“等孩子病情稍稍稳定后,你就去完成你的援疆任务,家里有我呢。”
回到新源后,他迅速投入到了繁忙的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忙碌在门诊、查房、手术的岗位上,为当地患者解决病痛。只有到了夜晚,任俊才有时间和孩子视频,了解女儿的病情。
5月初,任俊得知女儿需要进行骨髓移植,他连夜赶去苏州进行骨髓配型,随后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待身体稍微恢复后,任俊再次踏上援疆路。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任俊说:“我既然来了,就要认认真真做一些事情,把救治病人的事情做好,把医院的重点科室打造好,把医生团队带出来,让他们能看病、看好病。”郭义富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