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尼勒克县政府!  
无障碍
 首页   走进尼勒克   新闻中心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三农服务 
当前位置: 名胜古迹
发现之青铜时代亚欧大陆东西交流新证据
2025-09-09   尼勒克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吉仁台沟口遗址位于尼勒克县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族乡恰勒格尔村,两侧高山环绕,南邻喀什河,西接峡谷谷口,东为喀什河峡谷。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地区的气候相对温暖湿润,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足,适宜人类的居住。

俯瞰吉仁台沟口遗址高台遗存发掘现场


工作人员在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现场加固和提取木质车辆

吉仁台沟口遗址出土各类遗物共2000余件(套),大部分为陶器和石器以及少量铜器、骨器和铁器等,此外,还有数量较多的牛、羊、马等家畜的骨骼。陶器均为手制,可辨的器形有筒形罐、鼓腹罐、折肩罐、高领罐和小陶杯等。

该遗址是目前伊犁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以青铜时代为主体的聚落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对于研究新疆史前时期的年代分期、文化谱系、聚落形态、社会状况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该遗址分布面积大,遗迹现象、文化内涵丰富,为研究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发展阶段、文化演变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5年6月,为配合尼勒克县基本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吉仁台沟口遗址内墓地实施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历经多次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最终确定吉仁台沟口遗址主要由吉仁台沟口内侧的居住区和吉仁台沟口外侧的高台遗存构成。居住区共清理房址37座,具有古代居民生产生活遗迹,高台遗存属于高等级大型墓葬,是截至目前在新疆乃至欧亚草原发现的史前时期面积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墓葬建筑遗存,居址区和高台大墓共同构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大型聚落遗址。

随着对该遗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一系列重大发现不断涌现。

  该遗址中用煤遗迹地层清晰,测年数据翔实、明确,遗址中早晚地层尤其是房址内部发现了大量煤灰、煤渣、未燃尽煤块、煤坑以及煤的堆放点等,显示出使用煤炭资源作为燃料这一行为贯穿该遗址发展始终,表明在距今约3600年前后,吉仁台沟口人群已经充分认识到煤的特性,并将其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遗址发现的浇筑铜器的陶范,是目前中国较早的陶范。在遗址中还有作为原材料的铜矿石、冶炼用的风管及坩埚残部、炼铜遗留的铜渣、铸造用的小块石范、烧结炉壁残块等冶铜遗物,其中铸铜的各要素齐全,链条清晰,这足以证明遗址有一定规模的铸铜活动,这些发现对新疆研究史前冶金有重要价值。

遗址中发现的源自西方农作物如大麦、小麦,同时集中出土了大量的炭化黍种子。炭化黍种子等遗存的发现揭示了农作物向西传播的路径,对粟黍类作物的西传、早期作物全球化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高台出土的木质车辆是中国车辆史上的重要发现,为研究早期车辆使用和东西方技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实物。

遗址中两座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600年至2400年之间的勺形窑,比遗址上限年代还早近1000年。这说明吉仁台沟口遗址还应当存在铜石并用时代遗存,为探寻伊犁河流域早期青铜文明提供了新线索。

吉仁台沟口遗址是伊犁河流域及新疆史前文明的直接见证。考古发现与研究证实,早在史前时期,伊犁河流域就已成为文化交流汇聚的重要地区,出土的丰富文物与遗迹填补了新疆地区历史研究的空白,对研究新疆史前时期的年代分期、文化谱系、聚落形态、社会状况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杨千慧/文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


遗址出土文物:骨质冰鞋

骨质冰鞋两头扁圆、中间狭长,仔细辨认可发现两端各钻有两个小孔,其光滑的质感明显是经过人为磨制而成的。2022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上,这双由黄牛骨和马骨制成的冰鞋被宣布为国内首次发现,形制与欧洲早期骨质冰鞋几乎一致,这为青铜时代亚欧大陆东西方交流提供了新证据,也是研究中国滑冰起源难得的实物资料。

来源:《今日新疆》2025/12

编辑:周津好

审核:李   想

监审:徐   阳

今日新疆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主办:新疆尼勒克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承办单位:新疆尼勒克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号:新ICP备13003765号 

 尼勒克县政府网站标识码:6540280008

  新公网安备 65402802000105号  电话:0999-4621291